饶毅|我的国外老师一辈还在研究前沿,国内……我怎么成为最老的了?

我一辈子误认为自己年轻,不知老之将至。
这源于早期的偶然现象,不是因为自己,是因为社会历史造成的现象。
自从15年前回国,越来越发现出国参加国际会议除了学术交流之外,还有巨大的心理安慰作用:在国外开会才看到一批比自己年龄大的科学家还在科学研究前沿、而且积极参加讨论。
在国内,我的年龄越来越大。一般单位、一般会议,经常是年龄最大的。首都医科大学可能我是还在工作的人里面年龄最大。北大也只有很少几个人比我...
我一辈子误认为自己年轻,不知老之将至。
这源于早期的偶然现象,不是因为自己,是因为社会历史造成的现象。
自从15年前回国,越来越发现出国参加国际会议除了学术交流之外,还有巨大的心理安慰作用:在国外开会才看到一批比自己年龄大的科学家还在科学研究前沿、而且积极参加讨论。
在国内,我的年龄越来越大。一般单位、一般会议,经常是年龄最大的。首都医科大学可能我是还在工作的人里面年龄最大。北大也只有很少几个人比我...
【2022年3月29日,我曾发表短文,主张尽快普及推广疫苗,特别是第三针,同时提出考虑检测抗体。4月6日,我的《疫情现阶段的一个问题,及时检测抗体,确定抗体与预防发病、抗体与减轻病症的关系》短文说明为什么应该考虑检测抗体。4月8日,广州医科大学关伟杰和钟南山在科学出版社的《国家科学评论》杂志上,发表英文文章,提出新冠防疫策略五点建议。关/钟文章的第一点与我提到的相同(疫苗),而其第三点是检测抗原,五点中没有涉及...
对于药物,无论是我国来源、还是国外来源,“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是颠扑不破的原则。
二十年来,对我国的中药研究,我长期参与其科学史研究,体会我国科学家如何前赴后继,从中药得到提示、或从中药提取活性成分,成功地治疗疾病的艰辛和成就。
我多次反复撰文推崇的包括:1920年代协和医学院陈克恢发现中药成分麻黄素的药理作用;1940年代上海医学院张昌绍带领团队,与上海药物所的赵承嘏等合作,从中药常山分离提取抗疟药物...
一位年轻人被冰刀严重刺伤而顽强坚持,却换来莫须有罪名的心灵创伤。不能要求人人都善良,但是,人能够没有恻隐之心吗?
从美国国籍转为中国国籍(“归化”),代表中国参赛冬季奥运会的朱易(Beverly Zhu),在中国被网暴,美国的CNN也幸灾乐祸把她滑倒的尴尬照片挂在头版头条显著位置,说她归化中国,却在中国遭受网暴。
从1月17日获选到2月6日参赛,长达20天的时间, 朱易受到大量的攻击, 使得她赛前承受了比其他运动员...
1983年至1985年,在上海第一医学院跟随张老师做研究生的两年,是我一生学业最开心的两年。
那时张老师从国外带回先进的科学,研究“神经多肽的分子药理学”,集中于内源性阿片肽,新领域、新课题,受益匪浅。
1982年,我准备报考研究生之前,联系过多位老师。张老师1982年11月21日给当时在江西医学院念本科的我的回信,通过我母亲的地址。
张老师回信不仅有信息,还加了祝愿。张老师乐观、善良,对年轻学生自然如此。
...长期拥有上百个研究所的中国科学院,对中国科学进步有很大的贡献。
但是,近十几年的变化,特别是国内格局的变化和国际形势的变化,科学院没有预计到,更可惜没有相应措施,基本按原轨道扩大,所以在两个重要问题上,出现了模糊,甚至不能说现在科学院没有面临两个难题。
一是定位:科学院是做什么的?
二是定格:科学院是什么水平?
这两个问题,以前都不是问题,答案都非常清晰:
1)科学院是做科学研究的,以基础科学...
看到10月22日(昨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发布的,“2021年查处的不端行为案件处理决定(第三批次)”,里面居然严肃处罚了不久前作为“图片误用”放过去的问题。
2021年,在中国学术界,和海内外关心中国科学底线的人们,众目睽睽之下,机构明确宣布,图片造假不用罚,没有关系。并有混迹中国科学界顶个孔乙己的乌毡帽就假扮科学家的江湖人士独创性地发明了“图片误用”以开脱图片造假。
昨天的公文称: “经查,上述论文存...
David Julius的工作,是1997年的突破。2013年,我认为有一种颁奖方式是组合Julius和程亦凡。
Ardem Patapoutian获奖有点出人意料。因为,感受压力的分子有几种,Patapoutian只是发现其中一种,而且不是第一种。
2003年讲课ppt
离子通道再显神奇:感觉的分子机理
2018年8月23日
人类常见的感觉,是如何发生的?这是人们长期感兴趣的问题。
常见的感觉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
在各种行业貌似热闹的环境中,不乏担心学术的后继问题。
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关键在于帮助学生进入学术前沿、了解真正的科学研究。
一旦学生自己建立了兴趣,自然不用担心之后。
节假日的今天和明天,感兴趣学术研究的北大生命科学本科生开年会,讨论科学研究。
在一大批学生对于非学术方向趋之若鹜的时期,这些学生是我们中国科学的希望,未来的希望。
北大生物挑战班成立于2010年。其背景是教育部领导人决定加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