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教育的方式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虽然很多师往往并不怎么样,一句话也体现了教育的误区,付以教育极(沉)重的意义。教师作为职业,和其他行业(医护、服务)相比既有特点,也有共性。也不一定就比其他行当更崇高,因为其他正当的职业也难说就“低贱”。但华人对孩子教育,或者说孩子以后就业,的重视与投入,也带来了对教师过分的期待和责任。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正常情况下,父母的作用远远超过老师。美国篮球明星巴克利,曾经对不胜其扰的粉丝当众教训一顿,“我不是你的榜样,你父母才是”。一般情况下,孩子和父母每天在一起的时间,要远超过其他人,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价值观和为人处事等方面的影响应该是最重要的。教师、朋友等当然都会影响,有时还不小,父母的作用都是别人难以替代的。
 
虽然大家可能都认同好的教育的方式应该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现实中不少家长更看重的是鱼,往往对结果的追求远甚于过程及经历中的学习和成长。体现到具体的教育方式上,学校和家长推崇的老师,往往还有是事无巨细、无微不至(近于“保姆”式)的老师,其实未必对学生的长远独立有益。以至于作为过18岁都成年人了的大学生和研究生,还期盼替学生处处遮风挡雨的“鱼”老师,而不是让学生在风雨中跌打到要死要活之际才以援手的“渔”老师。
 
每个人的发展不同,特长不同,好的教育方式,应该以“开发兴趣,因势利导,学有所长,人尽其才”为指导。当孩子找到有兴趣的事以后,教育可以变得很容易。但当很多家长以职业为导向,家长、学校和社会可能三位一体去扼杀那些 “无用”的兴趣。类似的思想在海外很多华人也一样存在,所以常有的一种牢骚的,谁家的孩子成绩这么好居然都没进名校?!虽然整天掂着名校,却不知道在网上公开的哈佛招生案例中,有一个例子就是 “这孩子看上去什么都好,不过像这样的我们已经多得是” 而被拒绝的,没什么弱点,也没什么特点。而哈佛录取的有一位,成绩不突出,实际上是相当糟糕,但生活中面对各种挑战,显示强大的拼搏和韧劲。
 
这些年不少中国人不分青红皂白、趋之若鹜的将孩子送国外读中学及大学,有部分的孩子如鱼得水,但其中不少比较盲目,以他们对教育的认识和希求,其实更适合他们的是国内的学校,而不是国外的学校。送孩子国外读书,不少是对国内教育有这样那样的不满,有趣的是,有些这样的“不满”的地方很多时候在国外学校也仍然存在,甚至更多,但他们反而不抱怨了,相对来说,一般美国(尤其是州立的)大学层面对孩子的个人关注程度、职业导向要低。如果出国是纯为工作的话,近年来出国读大学的多了,在回国职业上优势都越来越有限。国内有些大城市里,有时一个一般秘书的职位的中都有几个有留学经历的申请人。
 
话题:



0

推荐

饶毅

饶毅

275篇文章 1年前更新

北京大学教授、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