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毅:经常推荐的两本生物学相关的书
饶毅 | 2020年12月22日
平时给北大生物学大一学生推荐的两本英文书,他们可以拥有并过几年温习一遍: 1)The Double Helix by James Watson 2) Genentech, the Beginnings of Biotech, by Sally Smith Hughes 两本都是小册子。 第一本是DNA双螺旋提出者之一有关他二十多岁亲历DNA结构解析的学术和个人自传,里面有关其他人并非都准确,但对他
饶毅:在西湖大学的对话
饶毅 | 2020年11月25日
主题:西湖大学校董面对面 时间:2020年10月11日7:30--9:50 地点:西湖大学5号楼1F 主讲:饶毅、王鸿飞 第一部分长视频(知识分子)《关于今年诺贝尔化学奖》 王鸿飞:大家好,非常高兴今天有机会来参加面对面的WeMeet活动。和饶毅认识有十几年了,经常有人把他和我的第一个学生混淆,我的第一个研究生名字跟他一模一样。很多人经常跟我讲说,你真厉害,饶毅都是你的学生,我说是另外一个饶毅。我
饶毅:阴影面积
饶毅 | 2020年10月16日
1985年,我到美国念研究生的第一年,斯坦福大学的一位研究生Ron Vale创历史记录:一年发表四篇第一作者的《细胞》论文。这一记录迄今无人企及,但那时我哪里知道,只知道自己与美国学生的差距很大。 这差距,不仅是文章,而是科学发现,他发现kinesin蛋白,动蛋白,在细胞内运输物质。这一工作,实际可能获得诺奖。 Ron本来是年哲学博士和医学博士双博士,他的研究太好了,不继续医学博士部分,就按哲学博
今年诺贝尔医学奖有奇怪之处
饶毅 | 2020年10月05日
奇怪之一是奖给了研究一个相对罕见疾病的科学家。给疾病发奖一般是两个原因:要么很常见或很重要,要么其机理或研究过程比较特别。 肝炎危害最大的是乙型肝炎,它还能导致肝癌,诺奖早在1976年就给了发现乙型肝炎的科学家Baruch Blumberg。 乙型肝炎的疫苗非常有效,对于预防乙型肝炎,减少乙肝发病率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受益的人数远远多于丙肝,但无诺奖。 甲型肝炎一旦爆发,发病的病例也可以比较多,但
饶毅:海外华人的“乖孩子综合症”
饶毅 | 2020年08月15日
以下文章来源于赛先生 ,作者饶毅 ——从两位犹太科学家的故事说起 离开中国本土的华人,本来气质各异,可是海外华人这个群体在国际社会和居住国,却形成了“乖孩子”的刻板形象。这形象无论是受外界影响或者是由于本身的心理而形成,都对华人发展有影响,而且它也成为一种心理限制,让华人在无形中要取悦、适应居住国,不能自由地、有创意地发展;它还可以扭曲华人和祖国的关系。移民与祖国和居住国的问题,当然不是新问题。犹
饶毅|中国科学:显著的发展和严峻的挑战
饶毅 | 2020年08月13日
中国科学:显著的发展和严峻的挑战 ---历史演变和现状比较 饶毅 本文在简要回顾中国科学史的基础上,介绍一些近年研究的内容,肯定中国科学令人乐观的进步,并讨论可能的意义。同时也指出,中国优秀论文总量仍不到世界的百分之一,低于中国经济在世界所占的百分比、也不能适应中国持续发展的要求。中国科学的规模需要相当程度的扩大、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中国科技还存在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 中国科学历史
细胞分裂的分子原理——一个值诺贝尔奖的科学领域
饶毅 | 2020年08月12日
华盛顿大学 中国科学院 饶毅 细胞是许多生命形式的基本单元。细胞进行分裂是细胞生长的重要环节。过去二十年的研究表明:从简单的单细胞生物酵母,到复杂如人的多细胞生物,通用一个相同的分子机器,控制细胞分裂的周期性过程。这一领域的成果,不仅解答了细胞生物学的基本问题,并直接推动了包括癌症研究在内的其它领域。其重要性清楚地置其于诺贝尔奖候选范围。 很长以来已经知道,细胞分裂周期是很有规律的。二个大
饶毅:死的难题
饶毅 | 2020年08月11日
死是日常的问题、也是哲学的问题,更是很难解的神经科学问题。 莎士比亚让王子感叹要不要死(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虽然也是神经生物学问题(Hamlet的大脑要根据当时的信息决定是否结束承载大脑的个体)、是大脑对自身决策的神经生物学问题,但非本文讨论的问题。 本文主题是,如何确定一个人“死”了。 内容非哲学、亦非技术,而是介绍
饶毅:2017年说的?恍若隔世
饶毅 | 2020年08月07日
在2017年1月15日的未来论坛2017年会上,美国科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家、教育家、投资人讨论高等教育。 讨论由1986年图灵奖得主、康奈尔大学计算机系工程学与应用数学教授John Hopcroft主持,在耶鲁大学前校长Levin、上海纽约大学常务副校长Lehmann、清华法学院教授高西庆、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教授李凯、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高瓴资本集团张磊等都发言后,我有过发言。
饶毅、为《细胞研究》鼓掌:有关耿美玉为通讯作者的论文事件
饶毅 | 2020年07月08日
中国出版的英文的学术刊物《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在引进曾任美国《细胞》杂志编辑成员之一的李党生后,他带领的编辑部不断进取,并与《自然出版集团》合作而国际化,显著提高。 2019年10月,《细胞研究》杂志发表Wang等的论文,前四位作者为绿谷药厂成员,责任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耿美玉研究员。 不少人私下质疑这一论文,但公开质疑的很少。 有鉴于此,2020年3月14日,
饶毅:可爱的“白左”
饶毅 | 2020年06月05日
华人发明的贬义词“白左”,是推动世界历史进步的重要动力。 一般来说,全世界正常人都是白左教育的产物:大部分大学教授是白左,而中小学老师首先受白左影响,如果说现代教育的核心是白左教育,恐怕全世界难以找到例外的国家。即使极右国家或地区,可以改部分课本,但很难全面修改白左主导的全部课程和课本。 在我读研究生的旧金山加州大学(UCSF)长期主管神经科学研究生的教授,Louis Reichardt,就是一位
饶毅:如新冠是中国病毒,艾滋病毒就是美国性病毒……
饶毅 | 2020年03月18日
1981年6月5日,世界上第一次报道艾滋病的是美国,按“稳定天才”的逻辑,艾滋病应该称为美国性病
饶毅:美国无可辩驳的失职
饶毅 | 2020年03月17日
面对新冠疫情,中国匆匆忙忙、被迫应战,都制备了足够的检验试剂盒,而美英有两个多月的时间,居然没有做出足够本国使用的检验试剂盒,不是技术不行,而是有人失职
饶毅:英国首相的“群体免疫”谎言
饶毅 | 2020年03月14日
免疫都是个体的,哪来的群体免疫?一百人有免疫力,一个人没有,碰到病毒照样感染
饶毅
275篇文章 842天前更新
北京大学教授、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
饶毅:给卫健委一点小建议
饶毅:阳性后,对大众要实事求是,不能假装已有十足把握
饶毅:公开和共享中国人基因序列的好处
饶毅:讨论自然科学诺贝尔奖的七大好处
饶毅:今年诺贝尔奖的不公平之处
饶毅:我对王八过敏?
饶毅|我的国外老师一辈还在研究前沿,国内……我怎么成为最老的了?
饶毅:优先检测的应该是抗原还是抗体?
饶毅:疫情期间不容假药趁火打劫,不宜强行派送未经证明中药
饶毅:朱易事件——人人善良不现实,有恻隐之心不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