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是否需要改革,比较合适公开讨论。

而如何改革,首先的前提是主管部门同意要积极改革;其次,不一定很适合公开讨论,因为大家意见难以一模一样。国际上,一般也是内部讨论为 主。在讨论中,如果某一意见被公开,也许获得更多舆论支持,却不很公平,因为有时不能获得立即舆论支持的意见,也可能有道理。对于不公开 但是有道理的其他意见来说,一种意见公开带来支持的做法可能不公平,需要特别慎重。

本文仅讨论一个共识应该较多的改革步骤。

对于中国科学经费管理的问题,有意见的人很多,恐怕是不争的事实。

有些人认为体制没有问题,而问题都来源于中国科学工作者水平低、或中国文化积习难改、或社会风气。其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实践,已 经证明体制可以减免文化带来的问题。

体制可以操作,而文化和风气难有可操作的具体步骤。不以体制改革为带动,简单谈文化,如望梅止渴,或流于清谈。

可以考虑的改革不只一个方面,有较多值得探讨的方式。

不过,也许较容易办法是:对于科学经费的管理,加强基金委的模式。

这个办法,并非新鲜,也正因为如此,会有较大共识。

加强有两种方式:一是中国其他部门(包括科技部、农业部、卫生部)对科学经费的管理,可以学习和借鉴基金委模式的实质;二是国家继续大力加 强支持基金委。

我们在此不谈技术和应用的经费,只谈自然科学的经费。

目前,毫无疑问:基金委的经费管理,在全国科学工作者中认可度最大。

不是说基金委的评审没有问题,而是说,就实际效果来说,基金委的机制设计尽量避免了体制性问题。在基金委体制下还出现的问题,可能很大程度 上归结于文化和科学工作者的社会习俗。但是,基金委在体制上、在机制上,在规章制度和办事过程中,都相当程度减少了很多问题,而这些问 题,在其他部委管理的科学经费上,不断出现,导致很多抱怨、并减低国家经费使用效率。

基金委的成功,为我国科学经费管理体制的改革提供了渐进改革的样板。拒绝接受基金委的成功经 验,不能用中国国情和文化、中国科学工作者水平等其他原因来解释,也不能以改革危险性太大解释:因为都是在中国目前社会和国情,同一科学 群体,为什么基金委可以做得比较好,其他部委做得不如?不能用“不 能够”来做借口,而恐怕解释只有一个:不愿意。

是否基金委项目经费比较少,所以好管?首先,基金委经费不断增加,现在也比10年 前多很多。其次,其他部委科学经费部分,即使所谓大项目,是否也应该向基金委靠拢?真有国家需求的可以国家提出,多数大项目其实不是国家 需求、或者并不清楚什么是国家需求。其三,基金委和其他部委有多个差别,其中一个重要差别是,事先限定对象(课题和可能团队)比较少,而 竞争比较多,这样才好比较公平地选择,而不是暗箱/灰 箱操作。 只 要真心愿意学习,其他部委不难从中得到可行的办法。

加强基金委模式,也可以由国家加强投入基金委,因为这是目前大家公认的最佳途径。基金委获得支 持后,继续好的传统,也注意改革积累的问题。应该增加对于每项研究的支持,特别是给年轻人的支持。使很多人,特别是开始独立研究不久的 人,养成好的习惯,专心科学研究,不进入拉关系的循环。目前基金委单项经费偏少,不足以支持实验科学的课题组,年轻人被迫需要参加其他部 门的大项目,有时无论大项目是否在科学和合作上适合于他们。国家投入其他部委的大项目科学经费,如果没有真正的国家需求,实质上和基金委 的性质一样,就不用增加投入,而同样的经费增加到基金委。具体基金委需要多少经费合适,如果要估计,从目前国内研究人员的数目看来,如果 基金委的经费是明年预计额度的两倍,好像可以基本解决大部分问题,绝大多数年轻人,可以通过做好科学获得基金委的支持而安心科学。这个数 字不一定准确,需要有关部门仔细研究。

自然还有其他重要的改革,需要探讨,不是一篇文章可以简单做结论。但是,加强基金委模式,虽然比较简单,但走这一步,容易有大家的共识,以 后其他改革可以有耐心逐渐稳步开展。走了这一步,不仅较好使用了国家经费,而且可以增强积极参与渐进改革的热情和力量,可以让较多的人看 到国家在科学政策方面改革的决心、让科学工作者看到风气改变的希望、给不改革的人以压力、给抱怨中国的人少了借口,将鼓舞中国科学界。

附2006年写的(未发表)文章

体制和人的互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中国科学的推动

有两种观点,乐观的说:中国科学必定会发展,无须担忧,等经济发展了,时代进步了,科学自然会上去。而悲观的说:问题在人,不管怎么改变体制,再多增加经费,前途都不妙。

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发展史,用事实证明这两种观点都不对。

通过观察自然科学基金的实践,可以看到:建立和完善一个良性的体制,一方面需要许多人努力、而不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另一方面体制可以改变人的行为、使人们将时间精力投入对社会有意义的事业。

自然科学基金的设立和成长,不仅为中国科学增加了经费,而且带动了体制改革, 推动了科学工作者们行为的规范化。自然科学基金直接推动了中国的科学,但是它也揭示一个更广义的道理:体制改革可以改变人、可以改变文化。这个结论不仅可以通过比较现在和没有自然科 学基金的时代来得出,也可以通过比较同时代改革了的体制和没有改革的体制来得出。

当初提出建立自然科学基金科学家们,不是为自己谋利益,基金建立后,他们没有理所当然地控制经费,他们起的带头作用,作为一个精神, 总体上一直传下来。

在中国争取经费的人不少。可是得到国 家支持后,建立一个体制来公平合理地管理经费的人就不多了。自然科学基金的创始者们为中国 引入国际上行之有效的同行评议体制,而且两代人二十年来坚持原则,不断完善自然科学基金的管理, 推进了中国科学管理的现代化。

在自然科学基金做领导和管理, 可能是权力和管理的经费来比是比较小。在这个体制里,个人权力虽小,可是为国家利益做贡献大,更多想到为纳税人经费的有意义使用,为中国科学长远发展的出力。在社会上还有许多人化国家权力、纳税人经费为私人利 益的情况下,自然科学基金的体制使国家公益高于个人利益。

因为自然科学基金体制下要求经费申请 人做出能够被懂行专家评价的真正工作, 体制不允许个别人灰色操作,参加评审的人即使个别有私心,在公开讨论时受多数人的制约,公益可以抑制私心。这样的体制鼓励了真才实学,奖励扎实的研究,从而影响了科学工作者的目标和专业精神。自然科学基金引进海外评审人,充实了学科力量,也帮助提高公平度。我有亲身体会自然科学基金不断改善。相隔6年,我曾两次参加评审,我觉得水平明显提高。评审的水平在提高,被评审的项目水平也显著提高。

自然科学基金除了引进美国国家科学基 金的体制外,还有自己特色。重点课题等经费较多一些的课题,申请时要答辩,这个措施比美国的NSF和NIH都好。无论评审人多么公平,只要是人,总会有搞错的时候。美国的经费评审,评审委员会出现评审人搞错的时候也不少见,但是评审人搞错后,要等到下一轮才能书面反驳,效率减低而且不公。中国自然科学基金要求答辩,不仅可以让评审人进一步审核申请,而且一旦评审人问错问题,申请人可以当场解释,减少了错误,也使当时可以解决的问题不遗留到下一轮。所以,自然科学基金不仅引进国外体制,而且探索和开始了更合理的步骤。

自然科学基金在经费增加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将少部分集中投入,设立相当于美国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德国马普研究 所的机制,作为自然科学基金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的一项措施,促进中国各个学科出现一个新的层面。

附2

我回国后第一次申请基金委的经费,被拒绝。所以,不是以自己获得经费的容易与否来讨论,而是客观比较的结论。

也并非说基金委无需改进,而是通过加强基金委模式,对国家科学经费管理的整体就是进步,其他改变再分别努力。

本建议无创新性,更无革命性,是典型的渐进式改革。如果拒绝渐进式改革,那么改革无从谈起。

 

话题:



0

推荐

饶毅

饶毅

275篇文章 1年前更新

北京大学教授、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