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2001年,我曾发表一篇文章,题目为:“几被遗忘的中国科学奠基人之一、中国生命科学之父:林可胜”。
后来我两次补充内容,特别是2020年介绍林可胜1960年代对镇痛研究的里程碑工作。
最近,有人因为有不同意见,不是讨论、商榷,而是写题目为“质问”我的文章。这里回复,一方面是给一般人讲,一方面也是教育长期在某种水平不愿意学习、难以进步者。
林可胜几乎被遗忘是一个简单的、令人惋惜的事实。
不仅在我第一次介绍林可胜的2001年,即使在今天,大多数中国生命科学的老师、学生,包括大部分海内外生命科学方面的科学家、顶尖科学家,都不知道林可胜,是一个比较可惜的事实。
努力发掘、介绍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科学家,既是对他们的纪念,也是对我们的鞭策。因为看到艰苦时代就有做出优秀研究和教育的科学家,对我们和我们的后辈都是激励。
对于林可胜,因为多种原因,最重要的是他离开中国大陆时间较长,所以在我的文章之前,只有生理学内部的老人知道,这些老人一般现在都九十多岁了,写过林可胜介绍的科学家,大部分已经去世,所以对他的介绍,在生理学之外,非常少是事实。介绍林可胜的文章,在绝大多数人在2001年难以得到的刊物上。今天即使电子版流行,因为不知道其人,所以绝大多数人也不会去查那些专门刊物。
介绍历史上的科学家,不是为了彰显介绍者懂什么,而是彰显被介绍的科学家。懂历史是很简单的事情,只有停留在学生时代心态的人,才会以些许知识了不起。而任何科学家,对知识只是平时学识的一小部分,自己的原创性研究才是值得自豪的部分。
挖掘和介绍前人是义务劳动,是服务群体,完全不应该得意洋洋。
当然有些人没有自己的研究,要自豪也可以,但应该自己积极挖掘,而不是专门妒忌其他人。
质问我的人,质问完之后,提出林可胜不是中国生命科学之父。这一句话,反证了林可胜不为人所知,包括质问者自己就不熟悉。
“中国生命科学之父”需要有四个条件:1)在中国从事生命科学的研究时间很早,2)在中国研究水平达到世界顶尖,对中国有带动作用,3)建立了团队和体系,4)培养了后辈重要科学家。
中国的生命科学研究者,符合所有四个条件的,只有两人:林可胜和吴宪。
林可胜是生理学家,主要是功能性研究。吴宪是生物化学家,主要是生物学的分子及其特征研究。两人相得益彰,可以说是中国生命科学之父和之母(如果允许幽默的话)。
林可胜是中国最早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科学家之一。中国还有一些早期的学者,如我太外公在京师大学堂的同学秉志先生。他有科学训练背景,但他回国后的研究不是非常多、不是世界顶尖水平。
其他还有几位,都不是实验研究,可能以观察、收集、归类为主。
而有实验研究背景的蔡翘先生,与林可胜同代,而且在美国念研究生期间做出了出类拔萃的研究(发现我们今天称之为VTA的区域,实际这一区域的名称应该是VTAT,后面的T是蔡Tsai,因为是他首先发现的,我在微信有简单介绍)。
但是,因为多种原因,早期回国的生物学家极少满足第二个条件(在中国的研究达到世界顶尖水平)。在中国生命科学范围做研究达到这一水平的科学家,在1920、1930年代,只有林可胜和吴宪。而林可胜于1942年成为美国科学院第一位华人外籍院士,与此有关。
林可胜对协和的基础教育很重要。他还建立了中国生理学会、创办了英文的《中国生理学杂志》。这一学术刊物被国际重要科学家--包括诺奖得主Bernard Katz--认为需要阅读,今天的中国绝大多数学术刊物也赶不上,可见林可胜在中国建立的体系,也非常突出。
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林可胜培养的学生遍布中国生命科学主要机构。他的学生冯德培,以后不仅研究突出,是第二位成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中国生理学家,而且林可胜初期带领、后由冯德培主持,建立了中央研究院医学研究所筹备处,后成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生化研究所,再成为今天的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从1950年至2000年,它是中国生命科学最重要的研究机构。林可胜不仅自己主导1920年至1940年中国生命科学研究方面最重要的协和医学院生理系(他也曾为协和医学院三人领导小组成员),而且他的学生创立1950-2000中国最重要的生命科学研究机构。协和生理和药理的一部分人,对于中国的军事医学科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院,也有重要影响,部分人在1950年之后参与后两个机构的工作。所以,林可胜留下的影响,很少人能企及。
所以,林可胜是中国生命科学之父。其他人,可以是之母。也有人可以是之叔、之侄、之孙……如果有人好好介绍的话。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