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我们五年级的时候,赶上“批林批孔”,里面有个故事,孔子“有教无类”:按当时给小学生批判的版本说,孔夫子只要学生交几斤腊肉,就无需其他条件可以入学。批判说这是孔夫子虚伪,因为两千年前能够交几斤腊肉的就不是平常人家,所以孔夫子有家庭财产歧视。
 
不久,就落到我自己身上了,当然不是一模一样。
 
1974年,从南昌东湖区北湖小学毕业。
五年级三个班,两个去十九中,就我们二班去另外一个新建的中学。大部分同学都不满意。
 
我母亲想办法,托亲戚,找老师,得以“开后门”,到南昌十中读中学。
 
1974年,没有学生或家长用上大学的比率来衡量中学。因为大家都不可能读大学,而是以中学纪律来看。不能去的那个中学,当时纪律比较差,也就是老师管不住的学生比较多,新生害怕被某些老生非法收缴学费、被要求列队喊口号侮辱自己。
 
从百年尺度来说,南昌最好的中学可能是南昌二中。1950年前后,我几个舅舅都毕业于南昌十中。
 
1978级毕业生突然成为1966年之后第一届可以应届考大学的学生。
 
没有去的中学,当年一个大学生都没有(有屈指可数几位大专生)。
 
我走岔路,碰上中学校长(和很多老师)也走岔路。南昌十中当时的校长是被南昌二中批判而转来的。很快组织十中师生备考,可能后面一段时间高考比较好。
十中的前身是南昌葆灵女中。所以,其校训有英文和文言文版。
 
北京、上海中学毕业生不知道外地的艰辛。1978年,十中毕业生高考较好,也就是一人去中国科大、一位北大、一位南开、一位交大、一位武大...。没有清华、没有复旦。
 
当年最高分是我的很近的朋友,近六个月我们两人晚上在我家原来的住处复习(我家1977年搬到省政府大院,我母亲的江西省卫生厅宿舍)。
 
那年是全国统一试卷,先报名填志愿、后考试。
 
朋友填最高志愿是南京工学院,我坚持要他改,争议了几天他只报南开大学。约等于我报的最低志愿。
 
结果,他考试一帆风顺,包括他的两个弱项(语文和英文)也考到了他的历史最高分。而我正好相反,强项也不及格。(当年北京大学在北京的录取分数线仍低于这种分数,多少北京人“身在福中不知福”)。
 
如果没有失利,或者1979年在全南昌市没有应届毕业生的时候再考,也许就去科大学物理,后来是发现自己智商不行了、去华尔街服侍资本家、还是在研究凝聚态物理?
 
岔路口,还有其他人的岔路口,前面无法预计,事后也只能猜测。
话题:



0

推荐

饶毅

饶毅

275篇文章 1年前更新

北京大学教授、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