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叹息中国人创造性低,是因为没有看到创造力高的人。
 
我不久前讲过约9年前一个中国人做人贩子兜售诺贝尔奖得主的故事(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37&do=blog&id=591474)。
 
最近两天收到一堆海内外电子邮件,有关北京某高校“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我们姑且称为现代“李傀”)造假的问题,其提交给该校的履历比网上公布的简历造假还厉害,将海外优秀学者(“李逵”)十几篇文章作为自己的文章。国家很快就取消了李傀的青年千人资格,该高校迅速调查,包括将其履历寄到国外查询,也在两天内做出开除工作的决定。
 
在SCI或者著名杂志上发表文章,其意义在于确实是个人的工作、而且确实是有意义的,并非说不用看内容、不用判断,就一定好。我们有时简单说某人不错,他的某些文章多,省略了说内容,是因为时间紧、或对象是外行听不懂,所以方便地快速讲讲。我们真要招聘某人、要投资源给某人,肯定不是看表面,而需要了解实质。
 
但是,中国一些体系经常希望“量化”,而出现重视刊物名称、论文引用数等间接指标,带来一系列弊病。
 
李傀严重造假,怎么通过了评审?除了其方法匪夷所思、出其不意以外,反映了单位招聘和千人计划评审中有问题,两者失误共同点是没用懂行的专家进行评审。
 
为什么通过了该校的招聘?
 
各个单位招聘与其水平、专业和程序有关。国内有些学校对招聘还有不熟悉之处,不能以突出的大学和科研机构现在的情况来推测国内其他单位的情况。
 
一般招聘要求应聘者给学术报告介绍其研究工作,招聘单位如果自己有多个懂行教授、或请外单位懂行教授提问、一对一交流讨论,李鬼不太容易能过关。
 
李傀专业背景与李逵有很大差别,李傀用李逵的履历,如果多交流讨论提问,就不难发现他不具有李逵的专长。此次李傀实际的专长与李逵的很不一样。不能看到Nature Science Cell等杂志就自然认为很厉害,替代专家的实质评判。
 
此次出事的学校是化工方向,生命科学非其强项。学院为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副院长非生命科学,而是偏技术。李傀如果有特长,我猜想是技术,但他偷李逵的生命科学方面的文章,正好这一部分可能受害学院判断力不很强,就可能让Nature Science Cell给蒙了,碰到“好看”的履历,可能饥不择食,没有请专家发表意见。
 
此事若发生在北大、清华、科学院等,应该炮轰,也可以有人引咎辞职。不过如果出现在经验不多、非专长的高校,可能主要促进他们改善。
 
该校不是推脱、拖延,而是周末紧急迅速调查处理,是国内遇到同类事情后比较高效的解决问题。
 
我碰到过严重的例子。我到任不久,遇海外申请者,有Nature Cell等杂志的文章,是他自己的文章,而且结果都合理。他也信誓旦旦说马上能发几篇Nature Cell。我们面谈后,还有几次交流。我思前想后,觉得他不够聪明,否决了。数月或一年后,他的导师在杂志上撤销了他的文章。从文章本身、从逻辑上,都看不出他造假。他的导师从实验室内部确定文章有问题,具体外界并不知情。我也不知道他造假,只是面谈、交流几次后觉得水平不行。如果当时因为我上任不久而着急、或希望多招聘的几个有“好看”履历者,可能也栽了一次。他也是选错了单位,如果积极争取其他单位,特别是对他学科不太懂的单位,可能就得逞了。
 
怎么通过了千人计划的评审?
 
千人计划评审通过几个层面。学校有院系和全校的评审,继有部委(分教育部、科技部平行进行)或地方(省、直辖市)的评审,最后是全国性的,按几大学科分组评审。
 
因为我和施一公、王晓东参加生命科学的终审,有人责问我们为什么失职。有人还传言我说过生物的千人计划是我们三人把关。我从来没有说过这样的话,这是误传。我曾说过,NIBS(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成立的最初几年,招聘的第一道是王晓东、邓兴旺和我三人把关,传言搞混了时间、地点和人物。
 
因为千人计划评审多次不合我时间安排,迄今8次评审我只参加过3次,而青年千人评审我只参加过一次。施一公和王晓东也非每次参加评审。
 
不过,即使我们全部参加每次评审,也不会影响李傀的例子,因为他通过的不是生命科学评审组,而是其他评审组。
 
当然,虽然我们还没在此过程中受骗过,我们也应该加强警惕。
 
评审出现问题,说明需要进一步加强质量管理,特别是出问题的学科组,对于不懂的申请,不要以为那么多Nature Cell就可以,明明其方向和文章应该由生命科学的来评审,不能掉以轻心、包办代替。如果生命科学的人仔细看,有可能发现李傀的蹊跷,如:1)怎么能在短时间做两个方向的研究,一个很热门的做的很好了,为什么还有另外一个偏门的工作。而其他学科不清楚李傀两个方向的矛盾,就溜过去了。2)如果真有那么好的履历,为什么去一个生命科学很普通的学校,可能也该警醒两三层的评审人员,仔细看看而不是随便放过去。3)青年千人评审有答辩的环节,如果同行可以深问一些问题。
 
创造性地欺骗海内外
 
此例很奇特,将英文拼写同名同姓者的文章据为己有。根据国外教授的信息,涉及的两个名字中文既不同名也不同姓。而且内容上,跨了学科,盗用的是生命科学的研究,而李愧其实无此背景。
 
此例不仅骗了国内,也可能骗了国外的诺贝尔奖得主。据国外来信说,李傀通过用英文名字的电子邮件向一位诺贝尔奖得主要过推荐信,这位得主并非其导师、也不是李逵的导师,而是李逵导师的同事。李傀假扮李逵要诺贝尔奖得主给推荐信。
 
这种做法羞煞了中国人。
 
不能因噎废食:青年千人仍是我国最好的引才计划
 
“青年千人计划”是对全国有益的一项计划,不仅对国家、而且对很多单位都是及时雨。
 
“青年千人计划”是我国迄今最好的引进青年人才的计划,其质量(不是说水平)高于国家迄今有的所有计划,包括我开玩笑称的“中老年千人”计划。
 
“青年千人计划”在生命科学方面引进的人才,包括到北京、上海以外的人才,我看到一些很羡慕:可惜有些人没有申请过北大。
 
毫无疑问,青年千人在十年左右将成为中国自然科学科研和教学的重要力量。
 
如果没有国家支持这些起步的年轻人,他们回国工作会困难的多。就是房价一项,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回国都望而却步。而“青年千人计划”虽然不能完全解决此问题,但能缓解,至少起到一些帮助作用。
 
青年千人出台以前回国者,不用妒忌他们。国家重视人才,也知道现在对年轻人开始工作不容易,还推出了万人计划来支持前些年回国的年轻人。其他年龄更大的,更应该支持他们,他们仅住房一项,就有很大困难,而国家、单位都希望他们能集中精力工作,为各单位的未来做贡献。
 
出现错误要全面思考:是不该做,还是该做但要加强把关?如果取消了有一定错误率的好计划,是消除了错误率,还是变成了一个绝对的错误:因为怕出现少数几个错误,而将我们应该积极引进的年轻人也置之门外?
 
答案很明显:不能因噎废食。
 
我国应该继续坚定地吸引和支持优秀的年轻人回国工作。
 
话题:



0

推荐

饶毅

饶毅

275篇文章 1年前更新

北京大学教授、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