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现在,中国学术单位做招聘的人多半掌握基本原则:以用人单位能提供的条件,获得尽可能好的应聘者。
 
因为中国的发展,能提供的招聘条件不断提高,对应聘者的要求也提高。
 
各个单位自然希望得到以其资源能获得的最佳应聘者,水平高低是决定因素。
 
这几年,国内优秀者申请北大生科院,我们同样招聘了,其中还招聘了毫无海外经历者;国外申请者水平不高的我们并不要。凡获招聘者,我们给予了同等支持、同等要求,不分海归与否。
 
自然科学和经济管理成功获聘者中海归占比例多,是因为自然科学和经济管理等学科中国学生大批留学、有很好的训练的必然结果,但越来越多的国内培养的人做的很好。
 
不同的人、不同单位、不同体系,可能掌握标准不同。
 
以我自己的经历看到,王晓东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招聘时,虽然王晓东、邓兴旺和我都是洋学位,但我们那时多次招了国内博士学位(“土博士”)获得者、而回绝国外名牌大学博士(“洋博士”),因为北生所是按学术潜力来招聘。而且现在北生所可以自豪地说,其决定是对的。好几位土博士回国后科学研究做的非常好,完全可以和国外一流研究机构的年轻人媲美,而几乎所有我们没有要的,留在国外确实做得基本都不如这几位招聘到国内的。
 
管坤良和我曾在自然科学基金会评审时支持过没有博士学位的国内科学家。他那时就做的不错,但国内很多人介意他没有博士学位,我们认为不仅不用洋学位、而且就算没博士学位,人家已经做的好了,学位就不是事情。
 
还有一次,评审一位诺贝尔奖得主,是否应该得到国家支持引进到国内,我们几位都否决,意见具体而强烈,而国内原来定义的“权威”其次多数投票同意投入大量经费。不知道他们投票同意的原因:可能很少是因为不认真读材料、查文献而不知道诺贝尔奖得主近年有问题,也许是因为他们对诺贝尔奖盲目崇拜心理,也许他们习惯国内评审,因为上级要你评审就是要你通过的意思。我们认为评审要依据实质,评审就是真评审,反复了两次,终于国家没有浪费经费投入一个多年不做科学、甚至做伪科学的诺贝尔奖得主。
 
现在有些单位、有些情况下,招聘和评审已经是重实质。
 
我相信,随着国内水平提高,如果不是十年之内,也是不久的将来,将普遍不重视是否海归、是否洋学位。
 
只要有足够的人能够判断质量,体制机制以质量为标准,实质一定胜过表象。  
话题:



0

推荐

饶毅

饶毅

275篇文章 1年前更新

北京大学教授、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