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因为科学院几位全职研究员实名发来电子邮件,对年度经费据说5000万的脑先导专项评审过程有意见,要我公布,我看有道理,所以8月30日以“来函照登2”公布了(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37-607348.html)。
9月2日和3日,科学院具体操办此事行政方面的生物局生物医学处,实名发来电子邮件,说明此事。我征求对方是否愿意我在博客公布,得到同意,公布其答复。
我也给提意见的研究员们看过答复(两次答复,第二次文字稍有修改)。
可以看到:在事实方面,研究员说的没错,生物医学处说的也没错,其中没有矛盾。
不过,着重点不同。生物医学处强调脑先导专项经过首席科学家、科技骨干、管理人员等近两年十几次会议的讨论。而研究员们认为8月22日被邀请提项目时间太紧,因为他们被通知要求24小时内提交申请。生物医学处说不是24小时决定,是从前一批人来审核后一批人的角度,不是从这些研究员被要求提交。
这是对待两批人不同造成的结果:对于前一批人(首席科学家、科技骨干、管理人员等),时间可能确实很充裕,对于后一批人(一线的正研究员,可能不算科技骨干的部分),时间可能就很紧。后一批人,只给了24小时。
我相信,任何科研队伍,是可以有差别的,因为程度、方向,等等,所以,区别对待,也是可以找到理由,甚至充分理由的。
参与了近两年讨论的“首席科学家、科技骨干、管理人员等”核心人员,如果觉得不用其他人参与,就无需通知各个研究所。
不过,如果要通知多个研究所的正研究员们申请,那么,即使他们不被认为是“科研骨干”,只给24小时提交申请可能也不很合适。如果是经费来源的部委因为到了年终对脑先导专项有要求,这么匆忙的责任在于部委,如果没有到年终,可能责任在于组织和操办脑先导专项者。
生物医学处认真来函,说明生物医学处关心下属研究所研究员们的意见。事实上,很多收到通知的研究所及其研究员都很有意见,看起来是我的博客一个反应,其实是是提供了这些研究员与操办方一个交流的渠道。他们也已经通过多个渠道提了意见,可能回答以推脱为主,而改正失误可能是更好的解决办法,不过是多一些时间、稍微有点不好意思。
听说有些研究所科研处的人在询问是谁把材料给我的,我认识的人挺多、不认识的人也经常给我电子邮件,所以,没有必要询问是哪个研究所、哪个研究员,其实不重要,所有收到同一个通知的研究员,可能没有一个不会有意见的,只是他们对谁抱怨而已。要获得一线研究员们的支持,需要正确对待他们的合理意见。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我进一步稍加明确原来提出的建议:对于这些没能参加过去两年先导专项讨论的研究员们,如果是诚心要他们提议,给24小时的时限可能不太合适,应该重新给所有原来收到通知的研究所重新发通知,表示抱歉,并请给他们几周时间,沉下心来好好再写一次申请,以后再多评审一次。
其实是提供渠道合理解决。
附,科学院生物局生物医学处的说明
饶毅先生:
通过博客看到您转载的邮件内容,特说明如下:
一、 脑功能连接组先导专项已经经过近两年的准备。自专项筹备开始已召开了13余次由相关主要研究所科技骨干、管理人员参加的研讨会,经过了反复讨论、调研、咨评委评议等前期准备。如邮件所提及涉及了多个研究所和研究组,因此不是“最近”和“神速”决定的。
二、8月底在上海召开的会议,只是脑先导项目论证的步骤之一,主要是由专项首席和项目负责人对研究队伍进行初步遴选和进一步摸底,会议通知邮件已向大家说明了这一点。此后还要经过专家论证及院、部层面论证等多个步骤和手续。因此,不可能在24小时内就确定。
三、 先导专项组织不同于自由申请项目,主要根据专项的核心任务来择优选择研究队伍。专项首席和项目负责人要参与专项总体设计和队伍遴选。上海会议是项目内部对队伍的一次初步遴选,评审过程和结果是严格的。后期,还要通过独立的专家组对研究内容、队伍组织以及专项管理方式等做进一步论证和审核。根据专项管理要求,还将根据专项进展情况进行人员的动态调整。
感谢您对中科院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能与您加强沟通和联系。
中科院生物局生物医学处
二零一二年九月二日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