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2011年08月15日 15:30

减少中国科学界浮躁的一个必要步骤

 

  在中国科研经费相当多的今天,为什么我们现在的科学研究,至少在生命科学方面,难以达到中国近代史上的高峰?    进一步还可问,为什么普遍人们觉得目前中国科学界比较浮躁?    原因之一和解决办法    原因可能有多个,但有一个重要的、可以通过简单办法加以显著改善的问题。    这就是:在对科学工作者增加支持的情况下,降低职称。    具体而言,博士后起步的教职应该是助理教授,享有中国目前“...

阅读全文>>
2011年08月15日 15:25

台湾地址问题焦点在于台湾某些部门及其首长

我和江安世教授在我回国前就认识,回国后已经合作好些时间。

  我们有篇文章,今年1或2月我给江教授看了,他对于内容没有意见,但提出需要我把他的地址修改一下(我昨天查到2月10日江教授给我回复的email)。我后来没特别注意,觉得好像我用Beijing China已经考虑了给他用Taiwan China,没有政治,挺对等的,以为处理的很好,所以到8月忘了这事。后来江教授说不便改地址就只能在致谢中写上他们。虽然这篇文章对他不重要(这篇...

阅读全文>>
2011年08月14日 10:01

居高临下前不妨看清事实

 
  因为和台湾科学家合作出现地址问题,我直接致信台湾主管科学经费的李罗权,希望他放弃今年1月规定台湾科学家和大陆科学家合作时只能用Taipei Taiwn和Taiwan ROC的规定,而允许使用Taiwan China,与大陆科学家使用的地址(如Beijing China)同等。
 
  见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37&do=blog&id=474690
  和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37&do=b...



阅读全文>>
2011年08月13日 20:50

就地址问题答《科学》记者Dennis Normile问

        原信仅有英文,2011年8月12日星期五    《科学》的报道将用部分内容。 
Dennis,    此事因为台湾“国科会”于2011年1月发布的规定而重新复杂化,它坚持台湾科学家的地址必须是Taipei, Taiwan 或 Taiwan ROC。“国科会”(以及有些台湾科学家)的理由是用其他地址可能矮化台湾或不尊重台湾科学家。    在大陆方面,主要的担心是台湾独立问题,而我们肯定尊重台湾科学家(有些人会认为大陆科学家对台湾科学...
阅读全文>>
2011年08月13日 20:46

致台湾“国科会”李罗权主任委员的信:两岸科学合作的一个问题

  (2011年8月9日发出中文和英文的email,鉴于将有刊物要发表采访,特公布信件全文)   
李羅權主任委员,    我希望和您商讨您主持的科学委员会一项政策。    2007年以前,我还在美国任教,已经认识位于台湾新竹的清华大学教授江安世博士,也曾在北京听过他的学术报告,非常钦佩他的研究。    我于2007年9月任北京大学教授后,曾邀请江教授访问北大、并作学术报告。承江教授美意,我也曾访问清华大学,这是我在...
阅读全文>>
2011年08月09日 11:39

转基因在中国带来的警惕:反智和投机

  中国近年对转基因有较大的争论,引起了两个相反、都值得注意的问题。对这些它们有警惕、避免被两种极端所牵制,给理智的中间以空间,对于我国技术应用很重要,对于我国发展也有意义。    一个问题是投机。有些商业利益及其相关专业人士,匆忙推动直接种植和应用,而缺乏无利益专家和人民代表监督建立严格的审批机制。这个问题,和中国很多问题一样,大家可以看到,需要加强体制规范的确立和严格执行。    一个问题是反...
阅读全文>>
2011年07月19日 10:43

转基因技术:现代科学的必然应用 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

从遗传学到基因工程   转基因技术,是诞生于1865年的遗传学结合生物化学导致的分子生物学革命的必然结果,是基础科学的自然应用。    分子生物学诞生于1953年,剑桥大学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两位年轻人,美国的博士后Jim Watson和英国的研究生Francis Crick,确定了DNA的双螺旋结构。    遗传工程诞生于1973年:斯坦福大学的Stanley Cohen和旧金山加州大学的Herb Boyer建立了很快为大家常用的重组DNA技...
阅读全文>>
2011年07月12日 10:47

以史为鉴:转基因的“狼来了”几次了?

一个刚刚拿到令人羡慕职位的科学家,目睹群众示威游行、耳闻诺贝尔奖得主严厉声讨他正投身的新兴科学技术,他和懂行科学家明知没有问题,抵不过遍地“狼来了”的呼声,地方政府下令不准做,他望风而逃。    这是1976年美国哈佛大学的真事。哈佛所在城市的群众反对方兴未艾的基因技术,把哈佛的年轻教授吓得躲到其他地方从事科研。而吓人的狼—基因技术的危害,从来没有出现。    三十年后,对于此技术进一步的应用导致转基...
阅读全文>>
2011年07月05日 10:06

共产党员

 

加入执政党的党员,原因不易单一化地叙述。    加入还在奋斗期间的党、或永远不能执政的党,其党员绝大多数是为了理念。    英国共产党(1920-1991)恐怕从来没有执政的机会。英共党员多彩多姿,如结构生物学先驱(被人称Sage/智者的)JD Bernal(他的学生诺贝尔奖得主Hodgkin不是党员,但她丈夫曾是)、著名遗传学家JBS Haldane、进化论学者John Maynard Smith,其中不乏有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的教授。他们入党,对自己...

阅读全文>>
2011年07月05日 10:05

女人

 

---介绍匿名者      写过“男人”一文,是为了避免介绍学术报告演讲者时过分乏味而选偏题。    因为写过“男人”,自然想起“女人”。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至少大概线条是真的,细节无从考证。    女孩和男孩,十几岁的时候,热爱科学,参加某个州的科学竞赛而相遇。    情窦初开的他们,相爱了。    女孩上了名牌大学,男孩也上了,大学的声誉稍差一点。    他们都继续热爱科学、热爱对方。...

阅读全文>>
2011年06月17日 11:19

男人(补充)

---介绍Tom Steitz     Tom Steitz博士可能在很多地方给学术报告,我今天给一个不太一样的引言,主题是“男人”。       理科的大学生中女性和男性很接近,而教授中男性大大多于女性,这是一个令人关心的现象,其原因恐怕不止一个。     话说,我这一代人读研究生的时候,非常著名的Steitz是Joan。人们偶尔听说还有一个Tom,会好奇他做什么来着?不是说Tom的工作在他同行没人知道,而是外行知道的不多。     一个男...
阅读全文>>
2011年06月10日 11:30

分子生物学技术“圣经”的作者

科学和《圣经》有着根本的冲突。
        但有时,某些科学书籍很有权威、或非常流行,人们戏称为“圣经”,是引号,不是书名号。
        最近几十年,生物理论书籍中最权威的,可能是旧金山加州大学教授、美国科学院前院长、现任《科学》杂志主编Bruce Alberts主编的《细胞的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五大洲学生用了二十多年。
        2011年6月8日,也就是本周三的下午4点,应谢晓亮教授邀请来北大给学...


阅读全文>>
2011年06月03日 14:25

科学和学科建设的Vision

有个明显的对照:国内现在经常出现谈论学科的vision和学科建设的vision,而科学史上,并不多见科学家公开提倡某个vision而做成新的学科、或者新方向,虽然搞科学管理喜欢不时提出roadmap之类。    仔细一看,国内不少地方号称的vision“要做xx生物学/xx组学”,其内容几乎都是众所周知的、已经热门的领域,恐怕不能说成vision:从学术机构来说,最多可以说这些领域需要有人。    从历史的经验来看,在科学方向上真的vision...
阅读全文>>
2011年05月12日 11:57

科学朝代的兴衰:哈佛一个系科的故事

回顾科学史上一个学科、一个系科、一个团队的兴衰,不仅有趣、也引人思考:未来的发展可以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生物学一个突出的例子是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支持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开创了分子生物学、发明了广泛应用的单克隆抗体、出现13个诺贝尔奖获得者…。    如此灿烂的科学朝代,也有消长:有时是自然消长,有时是外界变化,有时是自大顽固,有时是杰出的科学家行政能力很糟糕,有时是经验总结错误(把成功过程发生...
阅读全文>>
2011年04月29日 13:51

最激动人心的科学是现在

——为Tim Hunt学术报告的引言     当我的年龄接近于在座的多数时,我有个和你们一样的担心:最好的科学都已经做掉了,我们没有赶上过去的好时代。     确实,很多进入科学不久的人,在经历最初的激动后,常常发现科学研究的日常有很多重复工作:克隆基因、纯化蛋白质、培养细胞、筛选突变…。一般来说,手头的工作好像远远不如听老师讲的科学发现故事那么精彩、那么美妙。     不少学生会失望,可能还会转而埋怨:现代...
阅读全文>>
2011年04月18日 15:54

一个可能的诺贝尔化学奖

我们知道:诺贝尔化学奖委员会,不时地肯定化学和生物交叉的工作,比较常见的是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的工作,有时也给分子生物学。  

        从2003到2009之间7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有5年给生物学研究:2003年钾通道的结构和水通道,2004年蛋白质降解,2006年基因转录的结构生物学研究,2008年绿色荧光蛋白,2009年合成蛋白质的核糖体结构。  

        结构生物学占了很大比重(2003、2006、2009)。  

        我们也知道:诺贝...





阅读全文>>
2011年03月29日 10:15

做不做院长?

有人来问,传说你不做北大生科院的院长了?而且是吓的不敢做了?

  消息来源还是通常很可靠的科学家。

  我确实提出过不做院长,而且向好几个人提出,但非以上原因。

  我认为,为了北大生科发展,就需要尽一切可能招聘好的人,包括院长。

  如果有些人觉得做院长可以更好发挥其作用,我非常希望他们来做院长。

  这3年多,我大概对5到6位提出过,希望对方来做院长。其中2到3位,除了征求其意见,我也和学校沟通(...









阅读全文>>
2011年02月15日 14:44

支持年轻人构建中国科学的未来

饶 毅  施一公

支持年轻人的紧迫性

中国的科技教育体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对这一点大家有广泛共识。但如何完善,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认为,完善体制的目标是鼓励创新和更好地培养人才,从而全面提升我国的科技竞争力,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发挥应有的促进作用。完善体制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支持年轻人,特别是那些独立生涯起步不久、相当于国外助理教授时期的年轻科学工作者,以及当代科学研究的主力军□博士后和研究生。

...

阅读全文>>
2011年02月15日 14:43

让论文飞一会儿-发现高于论文 质量重于数量

《中国青年报》雷宇

论文和子弹看起来毫不相干,但也有得一比:不在于子弹速度多快(论文数量多少),不在于枪声多响(论文发表在什么杂志),而在于打中什么目标(论文中的发现的重要、深度、有趣)。

目前,虽然中国科学经费大增,但中国科学平均水平仍然不高,科学界能够和敢于脱开论文数量和杂志来评价科学水平的机构和人较少,因此,实际上中国普遍存在科研论文的简单竞赛。把科学变成了赛马,有时是对科学的讽刺。

岁末年...

阅读全文>>
2011年02月15日 14:42

学术不端的体制性处理办法

主要观点:学术不端是学术界的重要问题,需要全国性机构专门处理,在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由国家科技部、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担负起这一重要责任,是比较可行的办法。

学术不端在自然科学表现最多的是科学研究不端。对于科研不端,该不该处理?能不能处理?怎么处理?

该不该处理?可能有比较多的共识。科学研究已成为一个职业,人数很多,含有各种利益,仅靠科学工作者的自律和科学发展过程的自我纠正,已不足以抵消各种不端、...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