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2021年04月08日 10:07

饶毅:双头连体姐妹,背后有怎样的科学?

饶毅:双头连体姐妹,背后有怎样的科学?   文 | 饶毅(《知识分子》主编、北京大学讲席教授)   导语   最近,美国双头女孩Abigail (“Abby”) Hensel和Brittany Hensel的录像在微信里广为传播。她们1990年3月7日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我第一次知道她们,是看到1996年3月25日美国《时代》周刊登出她们的故事和照片,那时她们只有六岁。 而我于1991年至1994年在哈佛大学做博士后的实验室,研究内容包括双头的蝌蚪,所以对这一现象的生物学问题很感兴趣。...
阅读全文>>
2021年04月06日 15:58

饶毅:药物606是六百零六次实验发现的吗?

饶毅:药物606是六百零六次实验发现的吗? 犹太裔德国科学家Paul Ehrlich(厄立希,1854-1915)发明606,治疗梅毒,是化学治疗的成功范例。因此衍生了一些故事,其中望文生义的是606是六百零六次实验的结果。实际更有趣,但与六百无关。   抗菌药物极大改善了人类生存状况。经济发展带来的整体进步、疫苗、和抗生素可能是二十世纪人类寿命显著提高的三个最主要原因。厄立希参与了其中两方面的工作,抗体和抗菌药物,特别是在抗菌药物发明方面有开创性研究。   厄立希...
阅读全文>>
2021年03月26日 09:42

饶毅:夫妻、朋友之间的“遗传”影响——其他人的基因也能影响你?

饶毅:夫妻、朋友之间的“遗传”影响——其他人的基因也能影响你? 遗传是父母的基因传给后代,再影响后代。   夫妻有选择对方基因的可能性,例如,有些社会有些时候选择对方学历进行婚配,这种不是遗传影响。   而一个人的基因影响另外一个人的行为,才算。   最近这篇《自然 人类行为》杂志的文章通过分析几万对夫妻的基因与其105个性状,发现有间接遗传影响的面比一般猜想的要多。最容易想到的是教育年代、看电视时间....   夫妻之间当然不是代间遗传,是“水平遗传”。
阅读全文>>
2021年03月26日 09:34

有趣:猴 自发 某病

有趣:猴 自发 某病 很容易认为猴可以模拟/再现/帮助研究人类特征或疾病。   但是,实际很不容易。   有价格问题,有基因操纵很难的问题。   但价格也就是几千元到十几万元人民币,取决于做什么、怎么做。   基因操纵问题,因为2012年CRISPR-CAS9基因修饰技术的发明而解决了:在很多生物都可以基因修饰,其中包括猴。   但在猴里面研究什么基因能够推进基本理解,修饰什么基因可以再现人类疾病,并不容易。   上海神经所的仇子...
阅读全文>>
2021年03月24日 13:12

饶毅:七重跨膜受体GPCR和干细胞的诺贝尔奖

饶毅:七重跨膜受体GPCR和干细胞的诺贝尔奖 两篇:   1)一个可能的诺贝尔化学奖   2)取其精华去其失误:析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和生理奖   1) 一个可能的诺贝尔化学奖   我们知道:诺贝尔化学奖委员会,不时地肯定化学和生物交叉的工作,比较常见的是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的工作,有时也给分子生物学。   2003—2009年共7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有5年颁给生物学研究:2003年钾通道的结构和水通道,2004年蛋白质降解,2006年基因转录的结构生物学研究,2008年...
阅读全文>>
2021年03月23日 16:22

饶毅:学科交叉的胜利

饶毅:学科交叉的胜利 我实验室花了很长时间在做一个line的研究。   其目的,我们要发现重要的意义的、脑内的新的信号分子。   一开始,我们只用生物学内部学科交叉(遗传学、生物化学、神经生物学)。   后来,我们不得不用化学分析。   我自己化学非常差。大一有机化学那个学期没上学,回校后考60分,这是我父亲为我很生其他人的气一次(一般都是生我的气)。认为化学老师不知道我不是补考、而是回校后参加考试,虽然是一个人的考试。...
阅读全文>>
2021年03月22日 10:05

饶毅:色

饶毅:色   中文一个“色”字,有多种意思。英文的“color”,有多学科的解读。   从物理学角度,大家熟知牛顿(1642-1727)于1672年用三棱镜实验研究颜色的光学特征。从生物学角度,色觉是神经系统对外界的反应,牛顿曾于1704年提出人如何感知颜色的想法:光振荡以不同比例作用于视神经,传入大脑而导致人对色的感觉不同。可以说,牛顿在感觉神经生物学方面有先驱的想法。   眼睛是人类观察世界的重要器官,而科学家对眼睛的...
阅读全文>>
2021年03月16日 09:52

饶毅:四环素治疗疼痛?

饶毅:四环素治疗疼痛? 四环素是抗生素,治疗部分细菌感染导致的疾病。   疼痛有多种,部分非常难治疗。   阿片类药物特别有效,作用于脑内痛觉加工区域,但有成瘾等较大副作用。   阿司匹林等,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减轻对外周痛觉神经末梢的刺激。但也有其他副作用,例如胃肠道。   寻找止痛药是神经药理学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最近,美国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内科系Ahmed等在《美国科学院院刊)有篇文章,称四环素可以在动物镇痛...
阅读全文>>
2021年03月15日 09:54

饶毅:头痛

饶毅:头痛 经常头痛,可能十分之九天有头痛。   查文献,头痛很常见。   头痛有紧张性头痛和偏头痛。   紧张性头痛比较普遍。   偏头痛发病率也很高。   偏头痛有遗传基因参与。   以前无法治疗。近年美国药监局FDA批准了新药。   偏头痛的正确机理之一,是1985年瑞典Lund大学医院的Lars Edvinsson在一篇综述文章首先提出。他在1985年3月的《神经科学趋势》上,总结对脑血管有作用的神经肽,其中提到CGRP。   ...
阅读全文>>
2021年03月12日 14:10

二十一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华人推崇和诅咒的观念

二十一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华人推崇和诅咒的观念 2021年3月10日上午   《生物学概念与途径》第十三年度(由2007至2019年的秋季,改成2021年的春季)   ——————   大约从1970年代起,就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认为“二十一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也有人认为“二十世纪前五十年是物理的世纪,后五十年是生物的世纪”。   2020年2月28日去世的旅美英国物理学家Freeman Dyson于2007年在《纽约书评》(NYRB)写道:   “二十世纪是物理学的世纪,二十一世纪是生物学...
阅读全文>>
2021年03月08日 17:27

饶毅:沙皇罗曼洛夫家族命运的分子生物学结论

罗曼洛夫王朝在俄国政治舞台上活跃三百多年后,于1917年被迫谢幕。1918年后,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一家的命运成为一谜,这个谜延续了大半个世纪,直到近年才基本解开。最后的定论还依赖于一门在俄国被阻止发展的的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这个谜的产生和解开,也给罗曼洛夫家族丰富多采的历史划了一个长长的标点。   罗曼洛夫王朝初起   罗曼洛夫王朝始于1613年,第一位做沙皇的罗曼洛夫是米哈伊尔,他的皇位来的稀奇:不是传来...
阅读全文>>
2021年03月06日 18:41

谁是发明砒霜治疗白血病的最大功臣?

谁是发明砒霜治疗白血病的最大功臣? 三氧化二砷(ATO)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APL),是现代中国迄今对人类医学较为重要的罕见贡献之一。   APL发病率不高,但我国对现代医学的贡献较少,对治疗癌症这一现代顽症,贡献就更少,所以这一贡献是我国在现代医学的突出贡献。   当然,我们希望今后有更多贡献,而使之成为"非罕见"贡献,但达到这一目标还需要假以时日。   发现ATO可以治疗APL,贡献最大的毫无疑问是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的张亭栋,...
阅读全文>>
2021年03月02日 17:27

饶毅:学术不端为何在中国的生物医学界出现较多?

在学术是休闲的时代,不会出现不端,会有学术质量的高低。   在学术为职业的时代,不端屡有所见,但有学科地区之差别。   在国外和国内,这些因素基本类似。   我国的现代科学起步晚,在国外已经职业化多年、学术不端发生多年后,我国的科学才逐步成为职业,所以学术不端发生的时间也“落后”于学术先行的国家。   但现在我国学术界已不是偶尔发生问题的初期,而在广度和深度都有较大的问题,尚无静息的趋势,甚至...
阅读全文>>
2021年03月02日 11:10

饶毅:死的难题

饶毅:死的难题 死是日常的问题、也是哲学的问题,更是很难解的神经科学问题。   莎士比亚让王子感叹要不要死(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虽然也是神经生物学问题(Hamlet的大脑要根据当时的信息决定是否结束承载大脑的个体)、是大脑对自身决策的神经生物学问题,但非本文讨论的问题。   本文主题是,如何确定一个人“死”了。   内容非哲学、亦非技术,而是介绍一个巧妙的实验设计:选择重要的问题,用二十多年的...
阅读全文>>
2021年02月25日 16:07

饶毅|为什么认为:林可胜是中国生命科学之父?

饶毅|为什么认为:林可胜是中国生命科学之父? 2001年,我曾发表一篇文章,题目为:“几被遗忘的中国科学奠基人之一、中国生命科学之父:林可胜”。   后来我两次补充内容,特别是2020年介绍林可胜1960年代对镇痛研究的里程碑工作。   最近,有人因为有不同意见,不是讨论、商榷,而是写题目为“质问”我的文章。这里回复,一方面是给一般人讲,一方面也是教育长期在某种水平不愿意学习、难以进步者。   林可胜几乎被遗忘是一个简单的、令人惋惜的事实。 不仅在...
阅读全文>>
2021年02月23日 11:13

饶毅:青蒿素和屠呦呦的科学史

饶毅等研究青蒿素科学历史的总结   2004年2月24日饶毅致信屠呦呦,联系有关青蒿素研究历史的研究。   2011年饶毅、黎润红、张大庆发表第一篇相关的科学史文章。   饶毅、黎润红、张大庆合作或独立先后发表三本书,五篇文章。   2015年,屠呦呦获诺贝尔奖当年,黎润红发表口述史(饶毅、张大庆作为其研究生导师指导、设计和作序)。黎润红采访了多个参与青蒿素研究或相关的知情人,如实记载不同的意见。 全书520页...
阅读全文>>
2021年02月22日 10:43

饶毅|化毒为药:砒霜治疗白血病

  化毒为药:三氧化二砷对急性早幼粒白血病治疗作用的发现 饶毅,黎润红,张大庆   摘要   在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ATO)被视为“对急性早幼粒白血病(APL)病人最为有效的单体”(Sanz et al., 2009; Tallman and Altman, 2009)的情况下,令人惊讶的是:最重要的发现者鲜为人知、其原始论文迄今未被一篇英文研究论文所引用。该发现产生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当时大多数中国科学家和医生处于困难时期。始于乡村...
阅读全文>>
2021年02月19日 14:36

饶毅:可歌的研究 可泣的人生

饶毅:可歌的研究 可泣的人生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对药品有很大的需求。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极少研发出可以占领市场份额的原创性化学药物,到今天仍以仿制药为主,有些重要疾病还依赖进口药品。   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各行各业希望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以利我国全面健康长期发展。在新药研发方面,国家近年投入大量经费,既为人民需求、也为经济发展。因此,了解我国近代药物研发历史不无裨益。   在抗疟药物研究过程中,中美有过不同...
阅读全文>>
2021年02月10日 18:42

饶毅: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最佳研究生论文

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的生命科学部分,起源于林可胜和冯德培于1940年代中晚期开始筹办的中央研究院医学研究所、冯德培创办和领导的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生化研究所,加上赵承嘏的上海药物研究所,王应睐的生物化学研究所,贝时璋、朱洗、庄孝僡创立和领导的上海实验生物学研究所(后改称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再后并入生化细胞研究所),罗宗洛、殷宏章等创立领导的植物生理研究所,张香桐创立的上海脑研究所,还有昆虫研究所等,2000年后...
阅读全文>>
2021年02月09日 13:19

饶毅:纠正国际科学界的一种常见错误

饶毅:纠正国际科学界的一种常见错误 本文原文为英文,发表于《内分泌与代谢趋势》杂志(Trends in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h)   生物医学史上有三个错误与肾上腺素有关:一是误认为第一个激素是胰泌素,二是误认为化学分离纯化肾上腺素的为美国药理学家John Abel,三是美国长期称肾上腺素为epinephrine。   实际上:第一个激素是肾上腺素,因为发现活性的时间和分子得到纯化的时间都是肾上腺素先于胰泌素;分离得到真正肾上腺素的是旅美日本科学家高峰让吉...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