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2020年07月08日 16:52

饶毅、为《细胞研究》鼓掌:有关耿美玉为通讯作者的论文事件

饶毅、为《细胞研究》鼓掌:有关耿美玉为通讯作者的论文事件

    中国出版的英文的学术刊物《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在引进曾任美国《细胞》杂志编辑成员之一的李党生后,他带领的编辑部不断进取,并与《自然出版集团》合作而国际化,显著提高。

    2019年10月,《细胞研究》杂志发表Wang等的论文,前四位作者为绿谷药厂成员,责任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耿美玉研究员。

    不少人私下质疑这一论文,但公开质疑的很少。

    有鉴于此,2020年3月14日,在迹象显示中...

阅读全文>>
2020年06月05日 15:33

饶毅:可爱的“白左”

华人发明的贬义词“白左”,是推动世界历史进步的重要动力。 一般来说,全世界正常人都是白左教育的产物:大部分大学教授是白左,而中小学老师首先受白左影响,如果说现代教育的核心是白左教育,恐怕全世界难以找到例外的国家。即使极右国家或地区,可以改部分课本,但很难全面修改白左主导的全部课程和课本。 在我读研究生的旧金山加州大学(UCSF)长期主管神经科学研究生的教授,Louis Reichardt,就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可爱的白...
阅读全文>>
2020年03月18日 21:26

饶毅:如新冠是中国病毒,艾滋病毒就是美国性病毒……

  美国政府自称“头脑很大”的“稳定的天才”,最近反复号称新冠病毒是“中国病毒”。     1981年6月5日,世界上第一次报道艾滋病的是美国,按“稳定天才”的逻辑,艾滋病应该称为美国性病,艾滋病毒应该称为“美国性病毒”?     梅毒,现在比较公认的是西班牙人到北美后,传染带回欧洲。那么引起梅毒的病原体(梅毒钩端螺旋体)应该按特朗普的指示称为“北美螺旋体”?     1918年前后,全世界流行的流感病毒...
阅读全文>>
2020年03月17日 09:47

饶毅:美国无可辩驳的失职

    美国有人起诉中国导致疾病扩散。不仅可笑,而且可悲。      如果有朝一日新冠病毒真的在美国大量流行,责任在美国本身。      新冠病毒流行过程中,美国早期没有积极应对,浪费了很多时间,从掉以轻心到现在感到无可奈何,美国有人失职是无可抵赖的事实。      一个重要的失职,很容易被一般读者理解:没有及时准备检验试剂。      3月13日哈佛校报报道:世界最著名医院--哈佛大学附属的麻省总医院...
阅读全文>>
2020年03月14日 22:56

饶毅:英国首相的“群体免疫”谎言

饶毅:英国首相的“群体免疫”谎言   出产牛顿和莎士比亚、诞生DNA双螺旋的英国,是很多人长期崇拜和喜爱的国度。      可惜,它不断出现问题。最近选了一个智商有问题的首相。问题是,他还会撒谎,更是令人失望。      武汉人民以高昂的代价,把新冠病毒闷在中国,给世界其他国家两个多月的时间,但除了新加坡、日本等少数国家以外,多数国家、特别是欧美国家,居然无动于衷,没有好好用这段时间。      英国就是失策的国家之一。      英...
阅读全文>>
2018年06月26日 10:10

【毕业典礼演讲】饶毅:怀疑和相信

【毕业典礼演讲】饶毅:怀疑和相信 题记 2018年6月24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暨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2018届毕业典礼隆重举行。 本文为典礼特邀嘉宾北京大学讲席教授、理学部主任、校务委员会副主任饶毅博士的致辞。   我怀疑我的双眼,经济学位有很多理科生; 我相信你的内心,主修经济也不少有梦想。   我怀疑,没有科学原创发现能建设现代大国; 我怀疑,没有技术领先发明能成为世界强国。   我怀疑,没有优异的农业能保障人民的食物; ...
阅读全文>>
2015年10月23日 09:33

美国人也问:花钱上大学到底值不值?

美国人也问:花钱上大学到底值不值?

 

撰文|John Cassidy
       编译|张玥

教育是人类进步与繁荣昌盛的基石,特别是高等教育,这也许是绝大多数美国人多年以来唯一能够达成的共识。

但在经济形势不好的状况下,逐渐增长的高等教育成本使得越来越多的家庭不堪重负。因此,大刀阔斧地改革高校教育,降低高等教育成本也已成为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的竞争焦点。希拉里·克林顿、马丁·奥马利、伯尼·桑德斯三位民主党候选人都纷纷提出方案,力求改革助学贷款计...


阅读全文>>
2014年09月10日 10:56

体制与文化(附评审会的五个提问)

体制与文化相互协调才能有效地改革:一般大家注重的体制改革确实重要,但文化习俗也有很大的影响;体制需要文化基础,假如体制设计好了,但很多人按不良习俗行事,那么体制可能法不犯众、难以一时改变现状。

 

      例如,国家近年因为希望推动教育、科技方面的改革而开始了“2011计划,明确要求以改革的模式带动学科之间的交叉、或单位之间合作、或教育与研究协同、或研究与产业协同。有些单位按此精神努力,有些单位...

阅读全文>>
2014年09月10日 10:46

让我们吹响中国学生从西方回国的号角

一般来说,中国读书人讲体面,中国人讲羞耻。

这些基本准则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有些人群中丧失殆尽,其实文革后这种人也未绝迹。

不久前,我们看到清华大学教授、国情研究所所长胡鞍钢,公开推崇其所谓优于美国单总统独裁制的中国九人集体总统制;今天,我们看到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教授、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侯惠勤在《红旗文摘》发表的宏文。

侯教授的论点甚为精彩,值得我们大家学习,不学习不知...

阅读全文>>
2014年03月03日 14:35

闲书:脑力散步

做过医生和研究的父亲认为我放家里书柜英文书几乎全是闲书是不务正业的表现,为此我曾不得不带老父亲检查我办公室还有英文专业书。

不过,我基本同意父亲的观点,闲书对个人事业无用、还可能有害。

推崇闲书的人有很多颂扬闲书的说法,我觉得可能大部分是借口,自己的体会是一种消遣。

对于不同行业,什么是闲书自然不同。本职工作不需要经常接触书本的人,可能随便读什么书都算读书。靠经常与人对话为工作的职业,小说等等...

阅读全文>>
2014年03月03日 14:30

我国未绝迹的弱点:太监化

  虽然我国百年前已结束沿用时间和规模领先世界的太监体系,迄今尚未绝迹作为文化习俗、个人行为的太监化倾向。

  因其严重性和普遍性不一定被广泛认识到,反而不时以不同面貌被“发扬光大”。在有些时候、有些范围,太监化过度可以毒害社会的健康。太监化的人和行为泛滥的国家难以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

  什么是“太监化”?没有人格、不负责任地讨好强权,没有是非、不择手段获得物质利益,没有理想、不利集体而寄生于...

阅读全文>>
2014年02月08日 09:35

科学研究者的“读”:兴趣 必需 习惯

科学的宅男宅女可以盯着计算机,也可以老套点捧着纸质的科学期刊。 

通过科学研究的刊物读原始论文和综述等文献,首先是学习的一步,是学术成长的必需;其后成为研究人员的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对自然科学研究者来说不是例外而是常规,停止读文献之日基本是退出科学前沿之时。

读文献时,可以经常想其他人的文章与自己目前的研究能否有关系,也可以想文献对自己以后的方向的影响。经常这么要求自己可能从文献得...

阅读全文>>
2014年02月08日 09:27

《人物》杂志专访:体制建设要求改革者适时放权

人物=P 饶毅=R

 

P:2013年,你主动辞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职务,为什么?

R:现在可以说了,我于2007年接受院长职务的条件是所有副院长都由院长任命,(还有一条目前不便说、可以等几十年后)。这样,院领导团队就有明确的责任制,而不会出现目前中国很多地方副职任命不是由正职决定,从而埋下领导团队不和的种子,也避免院长推卸责任说没有做好工作是其他人任命副院长的问题。

我卸任时学校竞争性招聘下任院长,并且...







阅读全文>>
2014年01月20日 13:55

《77、78、79那三届中国记忆》之“三十年后可以为中国做什么”

我生活的江西南昌到1970年代不仅肉类缺乏,而且蔬菜、中秋月饼要定量,每年春节才有按家庭人口供应的所谓年货,不过是目前常见的腐竹、香菇、木耳、冰糖等。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中国远离了经济崩溃的边缘,经济很繁荣,成就来自很多人多方面的推动。

 

高考

 我瞎猜,邓小平被整的时候看到自己的孩子不能上大学可能也很心疼。虽然他两个最小的孩子在1977年前都上了大学,但还很能体会全国家庭都希望孩子能有高等教育的...

阅读全文>>
2014年01月20日 10:04

公事与私事:缺乏规则导致事件处理方式停在“封建时代”

 

恍如隔世:曾几何时,沈从文小说描述我国农村以石沉的私刑处理两性关系;今天,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用现代化的网络公开处理“个人生活作风问题”。

 虽然还不能比林彪同志几十年前在会上展示对妻子的证明书,但2010年代可以这样发这个通报也令人叹为观止。

 还要轮回多少年?

 在中国很多单位都面临涉及公事与私事之间界限的问题。我任院长期间曾处理过棘手的问题,应该是处理好了,但发现其实学校和全国都无相关规则,我...





阅读全文>>
2014年01月14日 09:30

转基因考验中国媒体 并答崔永元先生的问候

转基因考验中国媒体(附1 答司马南 附2 答崔永元) 

     
   转基因食品安全在国际科学界有普遍的共识;

      中文反转基因的人没有一位分子生物学专家。

      中国政府对转基因舆论并无政治立场和偏向;

      转基因安全与否是无关政治立场的科学问题。

      转基因提供中国媒体证明自己有质量的机遇;

      中国媒体可以通过转基因问题提高基本水平。

 

      毋庸讳言,中国的媒体和从业的媒体人恐怕普遍...


阅读全文>>
2014年01月08日 09:39

死的难题

死的难题

死是日常的问题、也是哲学的问题,更是很难解的神经科学问题。

      莎士比亚让王子感叹要不要死(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虽然也是神经生物学问题(Hamlet的大脑要根据当时的信息决定是否结束承载大脑的个体)、是大脑对自身决策的神经生物学问题,但非本文讨论的问题。

本文主题是,如何确定一个人“死”了。

内容非哲学、亦非技术,而是介绍一个巧妙的实验设计:选择重要的问题,用二十多年的旧技...

阅读全文>>
2013年12月30日 14:28

胚胎诱导

胚胎诱导

生物界罕见如孟德尔般做出超出时代、超出其他人很多的工作;更常见是在很多人工作的基础上做出渐变性的工作、偶尔带来跃迁。所以,非天才、有时甚至相当平凡的人在生物学可以做出很有意义的工作。

自然界极为罕见连体人(图1);十九世纪末实验胚胎学的诞生,却使人类在实验室得到连体动物;二十世纪末分子生物学的推进,一个学生一天可以注射特定分子制造成千的连体蝌蚪(图1)。

 

     

1 连体现象
左,连体人(...

阅读全文>>
2013年12月16日 15:17

国产博士的记录

辣和热

      辣和热在物理上完全不同,但是

             为什么英文问食物有多辣(spicy),可以用多热(hot)?

                    原因是进食辣味物体时,人的口(和唇)可以同时有两种感觉:辣和热;

     

不过,辣味并不提高口腔(或唇)的温度。

那么,为什么人同吃辣椒时会同时感到辣和热?

这一司空见惯的常识,其原因在1997年被揭开。

 

      旧金山加州大学(UCSF)的David Julius教授,于1...

阅读全文>>
2013年11月29日 16:11

《南方周末》访谈:只针对可改进的问题进行公开批评

  自回到中国以来,饶毅常受到特别关注的教授。在实验室里,他从分子层面研究动物的行为,但生物学界之外的人更多看到的不是基因、细胞和瓶瓶罐罐。

  饶毅在江西长大,二十出头从上海第一医学院到美国去读博,做研究,后来在美国大学教书,一教就是十年。2007年他回国时,距离离开中国已经22年。他回国出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成了一件受人关注的事情,他原来因为批判中国科研体制的诸多针砭与众不同,全时回国投身中...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