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2012年03月28日 15:26

被高调

2012年全国两会前,《中国青年报》说要采访两会的院士,有关去年院士选举,问我有何要说。我说我不谈此事了,除非两会期间院士还说,我可以回应。

《中青报》采访了政协的部分生物院士后,他们的评论中有一点很有趣,说我高调。

 

一般人说我高调,确实情有可原,因为他们没有责任,也不清楚内情。

生物院士说我高调,就很奇怪了,因为实际上,我是被高调的,而且与他们的所作所为关系很大。

 

我从还在美国做助理教授...

阅读全文>>
2012年03月02日 16:11

招聘教授的“八面观”

教授招聘是大学和研究机构发展的重要问题。    本文部分内容发表于《北京大学校报》第1211期第三版、部分内容散在以前一些文章中,部分以前没有发表,分为八个方面。    招聘教授(I):我们希望怎么做好    招聘教授(II):责权清晰    招聘教授(III):选人、还是选方向?    a为什么以人而不以学科方向招聘?    b怎么选人?    招聘教授(IV):以新的支持逐渐带动全面提高待遇    a儿子和女...
阅读全文>>
2012年02月28日 17:53

寿不怕长 有学则灵

寿不怕长 有学则灵 2012年2月7日,犹太裔意大利生物学家蕾塔·列维-芒塔齐尼(Rita Levi-Montalcini,1909-)发表最新研究论文。她于1986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奖,2009年4月22日成为第一位诺贝尔百岁寿星。所以,刚刚在《美国科学院院刊》发表新论文的她接近103岁高龄。      无独有偶,她曾经的合作者、犹太德裔美国生物学家汉伯格(Viktor Hamburger,1900-2001),也颇长寿并在99岁还发表文章。    在科学贡献上,他们是二十世纪后五十年...
阅读全文>>
2012年02月16日 15:49

谁解蜂惑

哈佛大学的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系(后改成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系),有些教授不仅科学杰出,而且参与国家事务,其中Paul Doty最近去世,另一位是分子生物学家Matthew Meselson(1930-)。Doty参与裁军和军备竞赛方面的工作,Meselson除了裁军,还对化学和生物武器有重要影响。    Meselson最重要的科学工作是他和Frank Stahl证明DNA复制的半保留模式。半保留模式是Watson和Crick提出,认为在DNA复制的时候,双链螺旋的DNA解开,每...
阅读全文>>
2012年02月16日 15:47

校长挨骂和教授骂人:谁是北京大学的耻辱?(补充)

春节临近,本是家家欢乐的时刻;而北京大学却被推上舆论和娱乐的峰谷。    华人世界的反应,透出中国文化的陋习:有相当数量的人,认为被骂是侮辱,而不看骂是否合理、是否合礼。无理加无礼的谩骂,丝毫无损被骂的,因为这只能证明骂人者的品味低下、品格不良。    无耻的是用漫画来谩骂北大校长的邝飚;无耻的是用动物问候香港人的北大教授孔庆东。他们的行为都无关言论自由,而表现了自身的低级趣味。    南方都市报...
阅读全文>>
2012年02月16日 15:45

不同事物分别对待:独立需自主

我的老朋友傅新元把我穿中式服装的照片拿出来,放在一篇题目说我守旧的文章中。如果2011年穿中式衣服能佐证守旧,那么1960年代推倒北京的城墙就不是愚蠢而是创新。    其实,中式服装对华人男性有很多优点。我最早穿中装是在St. Louis,起初可能是和有位喜好奇装异服的美国同事竞争好玩,虽然我不可能赶上他那样与妻子共用耳环,也可能因为在飞机场打发时间偶然看到中式服装而买的。在家穿中装,有百利而无一害,方便而舒适。在...
阅读全文>>
2012年02月16日 15:44

“做人”对“做事”文化:中国崛起的一大障碍

中国崛起是必定的吗?    中国成为世界强国不仅需要一般人才,而且需要较多杰出人才。    但是,中国缺乏产生杰出人才的文化环境。两种文化--主要向前走的“做事”文化和存在往后看的“做人”文化—形成鲜明对照。中国文化产生的环境和体制埋葬了中国的爱因斯坦、盖茨、乔布斯…。中国盛产人际关系自如的小聪明、出产学习能手的中聪明、缺乏带来国家和人类进步的大聪明。改善文化,减少小聪明、增加大聪明,为中国崛起所必...
阅读全文>>
2012年02月16日 15:42

我的立场

我的立场为中左。这是基本依据一般的“左、右”定义。   

    简单来说,左翼政治是希望通过社会变化达到平等社会,相信重分配式的社会和经济政策带来正义,不信强人统治,极左的还相信即使国家没有消亡也不承认国家利益(包括所谓阶级利益高于国家利益)。        右翼政治是支持社会等级,相信人的社会地位来源于自然差别和传统,不支持用社会变革和政策带来社会平等,相信无政府干预的自由市场,相信强人统治,相信民...

阅读全文>>
2012年02月16日 15:41

十年国耻

这是2011年1月10日美国人权律师Vince Warren发表于CNN的评论:

    Gitmo: 10 years of injustice and disgrace     他批评美国两任总统及其政府在Guantanamo湾私设监狱的问题。     他指出十年来美国在Guantanamo湾的作为:关押过年龄从12岁到89岁的779人,无指控、无审判、无辩护机会。其中多数不是恐怖分子,进监狱后无法治,虐待为常规,在监狱中死去的人数多于经过法庭审判的人数。     小布什公...

阅读全文>>
2012年02月16日 15:39

从“美国梦”到“中国梦”

在“鸦片战争”百年羞辱投下的长长影子中成长的华人,自然产生以集体努力脱离民族的历史低谷、在建设社群的过程中获得自我价值的“中国梦”。 

    无很大生活压力的情况下,自在地思考人生中得出归属感的结论,是回国的基本原因;由客为主的心态改变后,自主地审视美国文化,客观地比较中美差异有助于发现自我认同;从学生变为教授后,自由地批评美国的问题,更易理解中国、知道什么需要发扬什么需要改进;当历史巨变发生在...

阅读全文>>
2012年01月02日 13:13

美国首富的财产:有价之物和无价之宝

父亲对儿子说:“我们有钱。但是,我们必须挑选最能干、有思想、有想象力和有勇气有效使用金钱的人,才能使我们的钱对人类有价值”。这对父子不仅说到了,也做到了。他们的捐款量相当于现在的一百多亿美元,高于今天福布斯排行榜上绝大多数富翁所拥有的财产。更有意义的是,他们的捐款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金钱如果用来购买物资和消费,其价值可以估量、其影响的时限较短;金钱如果转化为知识,可以治疗疾病、提出新的思想、...

阅读全文>>
2011年12月23日 17:39

杰出的华裔女科学家

众所周知,女科学家低于女性在社会的比率。杰出女科学家,远远低于女性大学生和研究生的比率。 

    在2009年几篇文章中,曾提到统计数字。      诺贝尔物理奖历史上迄今总共只有两位女性,一位是1903年的居里夫人,一位是1963年的Maria Goeppert Mayer,其后迄今五十多年,女性没有再获得物理奖。      而诺贝尔化学奖也好不了多少。居里夫人获1911年的化学奖,她女儿获1935年化学奖,英国结构生物学霍奇金Doro...

阅读全文>>
2011年11月24日 11:06

为什么介绍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如果我几次介绍北生所的目的还不够明确,在此诉诸文字:    第一,北生所试验后获得的成功经验和体制,应逐渐推广到全国的科研相关机构(不仅北京、上海),尤其是当一些地方加强支持已有机构、或新建科研机构时,同时要匹配改革的体制,使其支持科研人员致力专业、支持年轻人;    第二,已经获得实际相同、或者更多国家经费的研究机构,也应该改革,在支持提高的情况下,不能继续高职称、低要求,而必须高标准、严要求;...
阅读全文>>
2011年11月24日 11:02

基础研究和应用专利

我自己从事的是基础研究,不号称有应用价值。    如果都按照急功近利催促科学研究就要有应用,那么就可能重复中国古代不能启动科学的小聪明。    在很多基础研究中,少部分有潜在应用价值、更少的会得到直接应用。    昨天,郭桅先生有篇文章,在评论我前天文章的同时,指出:“上海生科院成立的时间早于北生所2年,当然是在旧所的基础上重组的,不过一些工作还是值得称道”,其后他链接了一个新闻:中科院上海生科院6...
阅读全文>>
2011年11月23日 09:39

一个成功的研究所为何被边缘化

钱学森之问及其反响,透射出中国痛感缺乏杰出人才。其实,与之相关的是,优秀的机构在中国的命运也不是很好。   枪打出头鸟和武大郎“相辅相成”   中国有句俗话“枪打出头鸟”。与之相辅相成的是“武大郎”习俗,只能比我差,不能比我好。两种习俗组成的一种文化,在中国没有绝迹,有时可能还很猖獗,仍然遏制中国出现突出的人才、突出的机构。这独特的文化习俗,与国家希望培养杰出人才、发挥杰出人才,背道而驰。  ...
阅读全文>>
2011年11月02日 11:38

2049:中国成为世界科学强国的希望何在?

(中国科学院成立62周年纪念日“我心中的中国科学院”活动的贺辞)   有理想的青年人是中国科学的希望。   为了支持青年的成长,需要老师、资源分配者尽其所能,发现青年人的特长,提供环境和体制,倾力支持有志向的青年人,从根本上改变迄今中国科学成就远低于人口七百多万的瑞士、落后于日本六十多年的现状,期望在2049年前将中国建成世界科学强国。   希望青年人有智识追求的志向。中国传统的孔孟之道总体优于起源...
阅读全文>>
2011年10月13日 15:02

凤凰卫视访谈

2011年9月访谈,分别于9月和10月播出    1)王鲁湘“凤凰大讲堂”:饶毅“试答钱学森之问”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vMqmViB22s/   2)许戈辉“名人面对面”         视频: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cP5YJSMGPYs/   许戈辉博客: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3941358.html    饶毅:应支持好奇心驱动的科研          刚刚公布评选结果的2011年诺贝尔医学奖让中国...
阅读全文>>
2011年08月31日 10:45

和院士良性竞赛 共同提高中国科学水平

很多人来问,如何改善中国院士制度。以我一己之力不可能做到,不过,并非不能努力。    院士制度改革需靠“自律”:重新称为“学部委员”    中国的院士制度,是因为加上中国的文化和中国目前的水平,才带来一些副作用。    院士制度特权最大的是苏联,而不是中国,但是苏联的院士制度副作用并不大。    在中国的副作用,设立时很难预见。我自己在加州大学(80年代)或哈佛大学(90年代初),曾致信当时的中国科学...
阅读全文>>
2011年08月23日 11:20

今日中国谁最该做院士?

【说明    首先抱歉,标题是为了吸引眼球。而且,读者可以看到,本文介绍的工作并不适合用院士与否来评价,所以题目应该被批判。本文作为非正规博文一周后,题目将改回以下正文的标题。正文目前作为征求意见稿,也将适当修改后发表于正式刊物,这相反于我平时一般先正式发表后请科学网置于博客的习惯。    在科学界,我有双重身份:正在实践的科学家和对历史与现实的评论员。第二身份包括我对科学史的兴趣。以前以介绍其他...
阅读全文>>
2011年08月17日 18:50

从今以后不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鉴于推崇中国科学院前身中央研究院生命科学方面代表性科学家林可胜等、敬佩中国科学院第一批学部委员如神经生理学家冯德培等、尊重50年代以来在国内艰苦环境中坚持做好科学研究的院士、感谢其学部委员(特别是冯德培、邹岗等)在80年代对我的支持和现有院士近年在我回国工作后多方面的支持,我于2011年初接受推荐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表达了的尊重和感谢后,从2011年8月17日后将不再成为候选人。     2011年...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