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2013年05月07日 09:25

摩尔根与遗传学:研究与教育

摩尔根与遗传学:研究与教育

孟德尔在时属奥匈帝国Brünn地方刊物发表《植物杂交实验》的1866年,摩尔根(Thomas H. Morgan1866-1945)诞生于美国内战后破落的南方原显贵家族。摩尔根实验室的工作不仅是遗传学的一大步,而且是美国科学的里程碑,代表新世纪美国在生物学上开始系统性地领先世界。摩尔根本人通过自己的研究丰富了遗传学、通过教育培养了美国和世界的科学家。

孟德尔与摩尔根之间

1900年,孟德尔遗传学被重新发现,遗传学相关的名词、概念...

阅读全文>>
2013年05月02日 09:13

“权”威的手指和“装”家的脚趾

 在自然科学的多数领域,我国和有些国家一样,目前还不能说已脱离了智力平庸、智趣低下的时代

 

 

每当看到我国重要官方机构“权”威和一些不懂装懂的“装家上上下下、忙忙碌碌,竞相扳手指、扯脚趾算当年我国、某个领域、某个机构发了多少篇论文的时候,令人忍俊不住。

 

 

如果 “权”威和“装”家也有空用指趾比划我们邻国日本的科学家,恐怕会发现:有些日本科学家单人就可以超我们某些大型机构、有些日本科学...

阅读全文>>
2013年04月28日 10:36

年轻人是否选择科学:梦想、理想、志气和智趣

年轻人是否选择科学:梦想、理想、志气和智趣

欢迎各位青年学子和家长来北大咨询。因为今天到场介绍的只有我是理科,所以我也顺便推介自然科学。

北大不仅在人文社科长期是全国顶尖的学校,也是理科的顶尖学校。

北大生命科学学院从约1980年到2000年为全国高中毕业生申请最热门的学院,原因是本院长期享有出国比例最高的“名声”。在出国和获国外研究生奖学金方面,北大领先全国、生物学领先其他学科。北大生物的毕业生在国际学术界出类拔萃,并非常识、但不久可能会众所周...

阅读全文>>
2013年04月17日 09:50

重庆山响

以下内容完全抄袭自新浪首页   “智慧型改革方法论

 

《财经国家周刊》:对于西部大开发、两江新区、城乡综改区等中央政策的支持,重庆将如何利用好?

 

黄奇帆:如果地区发展什么都想靠中央,向中央要钱要政策,就是懒汉。中央也可能会因为地区重要而给予支持。但是真正好的改革,应该是想到好办法,巧主意,不给国家添麻烦,一不会带来通货膨胀,二不会带来经济损失,三是不用国家给钱,地方政府少掏钱,对方方面面有...

阅读全文>>
2013年04月09日 08:56

要不要听你爹的话

(2013年4月8日星期一上午10点,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术报告厅)

(中译版)

 

有时陷入令人不羡慕的时刻,被迫做不很喜欢做的事。比如,我发现诺贝尔奖委员会(特别是化学奖委员会)经常犯错误,不该给的他们奖了、该给的没给。问题是,无论他们犯了什么错误,其他机构,特别是中国的机构,就跟着犯错误。我们北京大学也曾授予不值的得奖者以荣誉学位、或者请来讲学术报告。当我不得不介绍他们的时候,我试图将保留隐藏其...

阅读全文>>
2013年04月08日 08:57

无价的人生 未竟的事业

前文所述上海第一医学院张昌绍教授逝世于19671220

被文革夺去了生命的学者还有很多,如

1966824日:作家老舍;

1966824日:武汉大学哲学教授李达;

1966825日:北京大学英语教授俞大絪;

196693日:翻译家兼作家傅雷与夫人朱梅馥;

196693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诗人陈梦家;

1966109日:北京大学哲学系心理学教授沈乃章;

19661124日: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向达;...

阅读全文>>
2013年03月19日 09:28

传承:张昌绍的科学背景和人才培养

传承:张昌绍的科学背景和人才培养

1906年,张昌绍出生于江苏嘉定的小学老师家庭。

14岁小学毕业后,他在医院做学徒,期间自学中学课程,考入江苏医科大学,被发现无高中学历而退学补读一年后重入。在江苏医大期间,他曾参加共青团,1927年的“四一二”以后脱离学生运动(史伊凡,1983)。

 

1928年江苏医大并入南京第四中央大学医学院预科,以后独立成为上海医学院,院长颜福庆原在外国人成立和主持的湘雅和协和工作多年,他决心办好中国人的医学院。1934...

阅读全文>>
2013年03月18日 10:53

可歌的研究 可泣的人生

可歌的研究 可泣的人生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对药品有很大的需求。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极少研发出可以占领市场份额的原创性化学药物,到今天仍以仿制药为主,有些重要疾病还依赖进口药品。

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各行各业希望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以利我国全面健康长期发展。在新药研发方面,国家近年投入大量经费,既为人民需求、也为经济发展。因此,了解我国近代药物研发历史不无裨益。 在抗疟药物研究过程中,中美有过不同形式和程...

阅读全文>>
2013年03月06日 15:21

认识自己的缺点

认识自己的缺点

人人都有优点和缺陷,但不一定都能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

不能意识到自己的缺点是常态。认识自己缺陷深刻到可以推动人类知识,需要才能。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具有这样的才能。

John Dalton1766-1844)研究集中于化学和物理,特别以其对原子论的贡献著称。因为用他的名字作为分子量的单位使现在化学和生物的学生天天念叨他。

道尔顿对人类认识色盲也有贡献。

感觉是非常个体化的体验,不同人之间较难比较。比如,痛觉只有...

阅读全文>>
2013年03月04日 09:26

色

 中文一个“色”字,有多种意思。英文的“color”,有多学科的解读。

从物理学角度,大家熟知牛顿(1642-1727)于1672年用三棱镜实验研究颜色的光学特征。从生物学角度,色觉是神经系统对外界的反应,大家不一定知道牛顿曾于1704年提出人如何感知颜色的想法:光振荡以不同比例作用于视神经,传入大脑而导致人对色的感觉不同。可以说,牛顿在感觉神经生物学方面有先驱的想法。 眼睛是人类观察世界的重要器官,而科学家对眼睛...

阅读全文>>
2013年02月27日 09:08

“老海归”问“次老海归”:经费怎么回事?

我国科技管理体系中,规范“利益冲突”的“回避”制度不够健全、执行更不力,这是众所周知的。   不过,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陈良尧教授提出的问题,(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396-665191.html),恐怕在中国也不是特别多见:国家科技部主管基础研究经费(包括973的)的司长,曾经同时多年兼任受其拨款单位(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其研究工作发表论文,论文致谢多项国家研究经费,包括基础...
阅读全文>>
2013年02月19日 09:09

中国的学术评价亟待改进

中国的学术评价亟待改进 ----个例反映重要的普遍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中国不是现代科学的发源地,评价科学工作也非中国熟练的长项。

在科学奖励和荣誉方面,我国出现比较奇怪的现象。比较国际上,我国科学成就不如美国,奖项却多于美国。比较国内情况,我国重要的科学工作被忽略、原创性学者被埋没,体制性问题导致一些人常被要求评价超出其理解能力的工作。

这些现象并非简单的历史问题,而可以影响年轻人的走向。在我国有...

阅读全文>>
2013年02月17日 10:04

求同存异建设良性学术讨论的文化

  我国学术界很少公开学术讨论,各种学术会议、学术活动也常因此而流于形式,甚至成为不良习俗的场合。 2012年7月2日,我和清华大学的刘国松教授曾在《人民日报》发表“我们亟需正常的学术批评”一文,全文也在科学网博客刊出(“中国社会和学术界:公开批评过少,私下谩骂过多”,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37-588126.html)。 我也曾于2012年11月19日在科学网博客登出“科学的争论”一文,依据文献介绍我在国外直...
阅读全文>>
2013年02月16日 09:33

学术研究的境界

学术研究有境界,学术贡献有大小。   高可以到,一个人不做某项工作,某个领域就不能诞生,某个问题就不能解决;   一个人不做某项工作,领域的诞生延迟、问题的解决延迟;   在一个领域已经建立、问题已经解决后,再反观已有的所有研究,去除某人的工作,这个领域出现一段空缺;   反观已有的研究,去除某人的工作,这个领域出现一块空缺,这一块不是某个历史阶段,而有一些交错或平行的工作;   低可以到,将...
阅读全文>>
2013年02月01日 09:10

张亭栋等砒霜治疗白血病的部分论文 Papers by T Zhang et al

Papers by Dr. Tingdong Zhang and colleagues o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 by arsenic trioxide

张亭栋等研究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部分论文

 

Treatment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 has be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cytarabine by Ellison et al. in 1968, daunorubicin by Boiron et al. in 1969, arsenic trioxide by Zhang et a...

阅读全文>>
2013年01月30日 09:30

对过去不能数典忘祖、对现在不宜编造事实

外国人的错误不能掩盖中国人的错误


中国崇洋媚外可能还没绝迹,而中国人的错误让外国人承担,可能也不新鲜。
不过,有些特殊情况却有点奇怪。
中医研究院研究中药的研究员李连达、与他的同事李贻奎副研究员,于2013年1月7日发表博文谈中国发现砒霜治疗白血病(《中国人的骄傲》(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15370-650492.html
与李连达是中药研究专家不同,我从来没有研究过中药,但我正好在2011年阅读过砒霜治疗白血病...



阅读全文>>
2013年01月24日 12:00

观点、事实与姿态

  再答李连达李贻奎老师

  过去一百年来,中药在世界上(而不仅是中国)起了最大作用三个应该是:陈克恢的麻黄素研究,屠呦呦与523的同事发现青蒿素、张亭栋发现砒霜治疗白血病。

  如果说张亭栋在砒霜的化学成分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APL)起了最大作用,观点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人、或在事实面前改变观点的人都不会有异议。

  观点和事实

  中药研究院研究中药的李连达研究员和李贻奎副研究员,一再...

阅读全文>>
2013年01月18日 08:57

科学人才计划的常规作用:国际经验和中国历程

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我国的需求和能力,设立了多个人才为本的计划,特别是集中在自然科学、工程以及部分人文和社会科学。如1990年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建立的“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的“长江学者”、科学院的“百人计划”,近年全国性的“千人计划”、“万人计划”。

这些计划产生有我国特殊历史时期的原因,但也并非皆临时对策。了解国际经验有助于理解人才计划的阶段性和常规化。

以自然科学,特别是生命科学为例,我们可...

阅读全文>>
2013年01月10日 09:05

学风和文字的补课:与李连达和李贻奎老师互勉

拙作“医药界是否应该为‘中国人的骄傲’而脸红”,对中医研究院研究员李连达、助理研究员李贻奎的文章提出商榷(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37-650567.html)。   文章所指“脸红”事由“为什么中国的医药界、中医药界,一方面自豪中国人发现砒霜治疗白血病,另一方面却集体健忘仍然健在、但已过八十高龄的发现者? 令人好奇:对于埋没张亭栋,有人脸红吗?”。   两位李老师回应:“答饶毅教授”( http://blo...
阅读全文>>
2013年01月08日 08:25

医药界是否该为“中国人的骄傲”而脸红?

研究中药的中医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连达发表文章,谈砒霜治疗白血病是中国人的骄傲(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15370-650492.html

李连达的文章写道:“砒霜制剂治疗白血病问题,早在两千年前我国已经对砒霜的药用价值及毒性有一定认识,在古人经验基础上,近代科学家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砒霜(三氧化二砷)及青黛、雄黄(二氧化二砷)组成的“青黄散”可以治疗白血病,其后进一步将砒霜精制成三氧化二...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