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2011年02月15日 14:41

对病人的责任-应该对肖传国所用技术有效性给明确结论

在肖传国雇人行凶案判决后,单位根据其自身标准、对法律精神的理解,华中科技大学撤销了肖的职务,武汉协和医院也有处理但保留其医生资格。

尚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悬而未决:肖传国用的外科手术,是否有效?

目前可以看到的各方意见包括:国内,肖传国说有效,彭剑律师和有些媒体据说调查很多病例后质疑有效性;国外,有些医生可能对有效性较乐观并请肖做试验,也有医生说其手术效果来源于原来就用的“神经栓系松解术”技术,……众...

阅读全文>>
2011年02月15日 14:40

给对“千人计划”感兴趣者的几点建议

千人计划实行两年来,有些人问过我的观点和建议。

从我所观察到的方面,对常见问题,在下面一并回答,乃个人意见,不代表任何机构和其他人:

1)要在工作做得好的时期回国。如果国外的学者想“我现在国外工作很好,所以不能回国”。这种想法其实有误。如果回国有冲劲,可以在中国做的很好。不能计划等到没冲劲的时期,或等申请者工作不行了,再回国。

中国好的单位、懂行的领导,不会招聘已经开始不行了的申请者。如果有些单位一...

阅读全文>>
2011年01月17日 16:31

中国科学的自信和自省:前途乐观 改革渐进

对于中国科学的发展,从体制到文化,我在国外开始写文章,迄今至少8年、参与文章超过14篇。

这些文章总的看法是:自信和自省。

对中国科学发展的前途比较乐观,对科学的体制和机制认为需要温和的渐进改革,通过较长时间和多方面努力改善中国科学界的文化。

对于中国科学前途的态度,2002年 “中国科学:显著的发展和严峻的挑战一文”就很明确,在回顾中国生命科学自从1920年代以来的一些基础科学研究,得出乐观的预计。近年的发...

阅读全文>>
2011年01月12日 15:46

再生型梯队与研究生培养

对于研究生培养,我提倡的模式是:再生型。

其相反的模式是:退变型。

对于研究生导师来说,如何管理好自己的团队,是很重要的问题。建实验室,是要一个退变性的实验 室还是要再生型的实验室?是递减型的梯队还是倍增型的梯队?

这里主要针对实验学科的研究生导师,比如生命科学、化学、实验物理等。这些学科基本都是一个导师带着一个小型研究梯队(实验室、课题组),学生是研究梯队的骨干力量。

传统中国文化造成一个不良习俗...

阅读全文>>
2011年01月07日 12:55

代代相传-吴瑞的学生设立奖学金支持国内研究生

代代相传-吴瑞的学生设立奖学金支持国内研究生

已故分子生物学家吴瑞于1980年代设立CUSBEA,由北大的张龙翔和顾孝诚等老师协助,帮助422位中国大陆的青年学子赴美留学。

当时,极左影响下,中国闭关自守多年以后,很多人不知道怎么留学。我知道两个故事。一个是听来的:78年(或79年)第一批留美的50人,是先到华盛顿的中国驻美大使馆,然后给各个学校发很简单的信,希望到大学进修。一个是我自身经历的:应该已经是80年代中后期,有一次我到中国驻旧金山领事馆办手续,领事详细...

阅读全文>>
2010年12月31日 16:12

中国是否有scholarship?

不久前,一位朋友谈到自己尊重的美国教授,说他们现在的研究虽然不像以前一样活跃,但坚持做很有scholarship的工作。  我不清楚怎么翻译scholarship。  可能不只一两个人担心中国的scholarship不够,不仅国内的不够,海外华人科学家中可能也是弱项。  做科学的人,有时可以出现一种情况:研究工作做的很好,但仍然缺乏scholarship。  所以,当我昨天早上读到河南新乡刘用生老师于2008年在英国剑桥哲学会刊物《生物评论》用英文发表...

阅读全文>>
2010年12月27日 11:17

向日葵和太阳-是预计 非追从

众所周之,向日葵有趋阳性。  一般以为向日葵是跟着太阳走。  生物学研究发现,向日葵趋阳性有昼夜节律。  特别有趣的是,在日出前,向日葵已经向着东方,预计日出方位。  这是生物钟的一个很好例子:不是外界环境决定钟,而是生物有内在的节律。  而内在机理是长期进化产生的,适合发展规律的。  有录像为证:特别注意最后一部分,在阳光之前,向日葵已经朝向东方(右边)  录像下载 录像来源:  http://plantsinmotion.bio.india...

阅读全文>>
2010年12月22日 11:16

在《科学》上为中国说话的美国人

最近,在《科学》上的两篇文章,一篇是中国的自我批评,一篇是美国人为中国说话。

两者相辅相成,说明中国的自省,而美国人也不是一味不讲道理地贬低中国。

自省和自信

曾几何时,国内强调不能在外国人面前说自己不好。现在,虽然不这样强调,但也未完全绝迹。

比如,2010年9月3日,施一公和我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文章,其中说了我国科学经费分配在体制和文化上的问题。在获得普遍的认同中,还有一种意见,说这是家丑外...

阅读全文>>
2010年12月14日 16:54

973总体顾问组作用可以加强:专家和行政相互制衡

科技部973计划,在顶层有总体专家顾问组,其成员有一部分确实是中国德高望重的科学家,不仅专业杰出,而且有公心。他们常常还退休了,可以脱离部门和单位利益为国家考虑。

他们目前的作用有限,应该加强。

加强有两个方面,一是其他部委,如我所知与生命科学相关的农业部和卫生部,这些部委管理科学经费都不如科技部,他们应该引进和建立类似科技部总体顾问组的咨询机构;二是在科技部内,总体顾问组的作用可以加强。

在科技部内...

阅读全文>>
2010年12月14日 16:53

制度设计错误,自律无济于事:科学经费大项目指南是怎么立项的?

制度和自律,相辅相成。但是如果毫无自律,制度作用很小,而有些制度,无论如何自律,都无济于事。 本文以科学大项目的经费指南制定过程,说明自律为什么不能纠正制度的错误,只有改变才能起作用。

科学经费大项目,是指经费上千万以上的项目,这些不一定是大科学,大科学是指需要很多人协同参与的项目,如曼哈顿工程、基因组计划。国内较多的科学大项目,如几个部委主持的大项目,以常规小科学为主,并非大科学。

目前有些部门(...

阅读全文>>
2010年12月10日 10:21

中国科学经费管理改革有无稳妥、共识、可行的办法?

是否需要改革,比较合适公开讨论。

而如何改革,首先的前提是主管部门同意要积极改革;其次,不一定很适合公开讨论,因为大家意见难以一模一样。国际上,一般也是内部讨论为 主。在讨论中,如果某一意见被公开,也许获得更多舆论支持,却不很公平,因为有时不能获得立即舆论支持的意见,也可能有道理。对于不公开 但是有道理的其他意见来说,一种意见公开带来支持的做法可能不公平,需要特别慎重。

本文仅讨论一个共识应该较多的...

阅读全文>>
2010年12月08日 11:49

对《蒲慕明:中国科学“病”在何处?》一文的回应

施一公 饶毅       

关于中国科技界的评论文章,我们写过多次,发表在《人民日报》等国内主要刊物。自从我们在《科学》发表《中国的研究文化》一文后,引起的多方面反响出乎意料。其内容并不新颖,为参与中国科学的人所熟知。该文引起如此反响,说明相关部门和科研人员都关注科学体制和文化的问题。关注是改善的前提,对此我们非常高兴。在公开讨论的过程中,本着负责任的态度,以促进中国的科技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出现不同的声音...

阅读全文>>
2010年12月06日 17:34

海外华人是否支持回国者-你们承载着我们的梦想

我们从海外回国后,工作得到国内外很多人的支持,也有少数反对。  

近日收到两封来自海外的电子邮件,反映了海外华人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一封信祝愿我们在中国工作开展顺利,愿意多方帮助我们,其中一句话很感人:你们也承载着我们的梦想(you are carrying our dreams too)。  

我只和来信者见过一次面。所以,我相信,他不是针对我个人, 而更是表达他对中国的情怀和理念:在他和夫人目前不能全时回国的时候,愿意通过多...

阅读全文>>
2010年11月15日 14:34

一意孤行的伯乐

一意孤行的伯乐

西谚云:有才方识天才,庸才仅见自己 (talent recognizes genius, mediocrity recognizes only itself)。

多一些慧眼识英才的伯乐,可以使更多有特长和潜质的青年获得成长的条件,得到发挥的机会。也激励更多老师和资源掌握者做好的伯乐。

这里讲一个幕后英雄的故事,由于他有才、识才、惜才、爱才,使划时代的科学发现成为可能: 

 

他不是科学家,却能抓住关键的科学问题;

他不在学术界,却能判断雇员的智力水平;

...

阅读全文>>
2010年11月09日 13:14

孤独的天才

孤独的天才

为坚持智力追求,不惜放弃其天伦之乐;

在学术群体外围,做出科学的核心发现;

用数学分析生物,成功地进行学科交叉;

十年一系列实验,一篇论文开创新学科。

他孤立于当时的科学界,做出奠基性突破却终生未被学界承认;他的工作几十年后尚不为同一学科第二重要的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所理解;他发现的貌似简单的理论,即使在今天多数学过的人,都没意识到其智力高度;他不是为利益做研究的纯粹科学家,身后却被疑造假,再遭遇...

阅读全文>>
2010年11月01日 11:25

伟大科学家的重要错误-达尔文的遗传学

达尔文进化论的精髓,广为证明。不断出现的反对,从来没有撼动其根本。

但是,达尔文提出对遗传的想法,却有问题。

科学文献讨论,常规自然是最新文献。

但是,读史有些时候也可以有好玩、甚至有意义体会。

我想在今天组会简介达尔文对遗传的想法。

达尔文1868年在《家养动植物变异》一书讨论“泛生假说”(Hypothesis of Pangenesis)的一章。起因是我近年上《生物学思想和概念》课程时,和本科生一道读孟德尔1866年的遗传学...

阅读全文>>
2010年10月26日 13:45

孟德尔和达尔文

不同的人,根据自己的情况,以自己的特色,能做出内容不同、但都有意义的重要工作。

孟德尔(1822-1884)和达尔文(1809-1882)几乎处于同时代。他们有很多不同,也有相同:以其长期的钻研,做出杰出的发现,成为不仅十九世纪、而且 是迄今以来最伟大的生物学家。

他们都不是以科学研究为饭碗,而是自己有兴趣,有强烈的喜好,才能持之以恒。

虽然他们都不以科学为职业,但都有必要的正规科学训练,在科学共同体的规则中进行科学...

阅读全文>>
2010年10月21日 17:06

中国河南新乡医学院教授对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研究员-河南新乡胜

中国科学研究水平还不如美国,不是新闻。

而中国科研水平提高,有时出乎意外。

2010年9月,《自然-遗传》杂志,发表两篇论文,都是研究食道癌的罹患基因。

一篇负责作者是王立东,另一篇负责作者是美国权威研究机构(国立健康研究院)的Abnet。

前者是中国一般院校(河南新乡医学院癌症研究中心)的教授,后者是美国权威研究机构(国立健康研究院)的研究员。

王立东和安徽医学院等组织中国很多单位合作 收集病人,发现两个基...

阅读全文>>
2010年10月19日 16:03

猪会骗猪 鸟能唬鸟

以猪作笨的标准,恐怕冤枉了猪。

视鸟为羞的成见,也许歪曲了鸟。

骗人和唬人,是很高级的行为,绝大多数动物不会。

这些行为需要动物不仅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且能够判断其他动物的想法和意图,然后还要采取行动。

知彼知己,是很高级的认知水平。人的心理学有较多研究,而动物的神经生物学,研究还不多。

最近有些研究提示,猪和鸟可能懂得骗和唬,如果这样,那么也许它们脑袋有些部分是很厉害的。

不可低估猪脑袋

英国St...

阅读全文>>
2010年10月15日 16:10

广告-人生自古谁不被委屈

重组DNA技术,举世公认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生物学发明之一。

它将分子生物学的科学革命,推广到生物技术革命。

它极大地推动了基因克隆、扩增和表达,使分子生物学遍布生命科学,从基础生物学到农业、医药,也给考古学、人类学、司法破案提供了新技术。

它奠定了现代生物技术产业,直接导致新型方法生产的胰岛素、生长激素、红细胞生成素、乙型肝炎疫苗等一系列生物制药产品的上市。

它推动新的分子诊断、治疗方法的探讨和产生。...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