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2012年09月06日 08:52

为什么要支持一线普通研究员:择优支持与机会均等

科学和教育界:原则之一是择优支持;但同时并不矛盾的是,机会均等。

机会均等,不是平均主义,不是大家都获得同样的支持。上学、就业、升职、获得资源,都需选拔其中优秀的。

但是,选拔以前,对于被选拔的对象,应该提供同等机会。提供同等机会,并非给全民,而是给合适的对象。比如,脑先导专项的机会应该给科学院几个相关研究所的正研究员,同等机会,然后择优支持。这些人,已经是科学院的研究员(有些是多年的研究员)。参...



阅读全文>>
2012年09月05日 08:53

来函照登2.1: 24小时时限对不起很多研究员 应该亡羊补牢

因为科学院几位全职研究员实名发来电子邮件,对年度经费据说5000万的脑先导专项评审过程有意见,要我公布,我看有道理,所以8月30日以“来函照登2”公布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37-607348.html)。   9月2日和3日,科学院具体操办此事行政方面的生物局生物医学处,实名发来电子邮件,说明此事。我征求对方是否愿意我在博客公布,得到同意,公布其答复。   我也给提意见的研究员们看过答复(两次答复,第二...
阅读全文>>
2012年08月31日 08:34

来函照登2:经费分配也要兵贵神速?

7月我曾刊登一份“来函摘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37-589519.html   此事的处理,据说(非直接通知),获得的经费已经取消。     8月29日晚,我收到中国科学院一位全时工作的研究员的实名实地电子邮件,要我公布他经历的一件事情,我在此前收到另外一位在另外一个研究所全时工作的研究员有关此事同样的抱怨。   对于此邮件所述怪事:要求在收到通知有新设立的“先导专项”经费后24小时之内提交申...
阅读全文>>
2012年08月31日 08:28

谁说中国人高科技不领先:网络造谣世界第一(补充)

在中文网络世界,因为没有法律约束、继续发酵酱缸文化,高科技带来出版随意:能写字就能制造新闻。

 

传播谣言的人,多半以匿名开始,也有不懂装懂、自以为是用自己真名瞎说的。传谣言,已经冤枉了人,传了一圈的谣言被来作为批评的证据,再冤枉人一次。

 

最近的可笑例子是有人起个笔名批评鲁白,到“新语丝”说他在外国公司工作而得到了得到国家的“千人计划”在清华大学。

 

鲁白从来没有申请、也没有“被申请”千...

阅读全文>>
2012年08月24日 08:31

何为北大“梦桃源”:邹恒甫的特异功能与媒体的特殊爱好?

昨天,学校十几人在一起共事,突然校领导被叫出去,因为有“应急事件”。   却原来,被北大开除5年的教授对北大泼污水,耽误很多人的工作时间。   邹恒甫于2007年被北大除名,异地点改建的北大校医院及位于其一角新建的、给病人及其家属的附属餐馆“梦桃源”于2009年底开张。   某人浮想联翩是个人的事情,而媒体报道以前不查人物地点,也无需点击电脑查时间就可以发新闻,可见有些媒体、有些记者水平之高。   在邹...
阅读全文>>
2012年08月07日 11:54

为海内外中国学生鼓掌:西方刊物对中国运动员道歉

国际顶尖科学刊物《自然》对中国游泳运动员叶诗文的道歉,完全是海内外中国学生以理服人的结果。   2012年8月初《自然》新闻部分发表其记者Callaway报道的问题,被国外和国内一大批学生指出其中事实的错误,以及选择性省略事实后的歪曲误导。其中,Lai Jiang(宾州大学化学系)、Zhenxi Zhang很快提供了详实资料和论理,王立铭(伯克利加州大学)和他联系的一群国外和国内学生(包括我认识的北大学生,姑且隐去姓名)积极主动,...
阅读全文>>
2012年08月05日 09:23

奥运与我何相干

 

如果有人要说题目这句话,我肯定是其中之一。

       我不爱好体育,做学生的时候体育常常翘课(还有一门政治无法翘课,只能开小差看其他的书);不好运动,可以坐上几天不动,逼自己运动时选最偷懒的偶尔旱冰,等到勘察北大哪里有地并请求学校解决生物发展的必需空间后,旱冰也减少到只在小区里转;还有落后愚昧的偏见,当儿子小时候立志要做奥林匹克击剑运动员的时候,我没多吭气,等他不要做的时候,我暗自松了一口气;不...

阅读全文>>
2012年08月05日 09:07

致《自然》杂志总编的信:有关叶诗文的新闻报道

致《自然》杂志总编的信:有关叶诗文的新闻报道

 

英文原信附后,大意如下:

斐尔,

       你可能因Ewen Callaway对叶诗文的报道而被email狂炸,过去二十小时,给你email的人里面小部分也给我来信。

       如果你奇怪《自然》非本质部分一篇报道为何带来这么大的反应,你应该高兴中文读者比世界其他读者更看重你们的新闻报道,与科学相关的(即使关系很小)也可能重于《纽约时报》,中文媒体报道用你们的新闻也远多于一般西方媒体用你们的新闻。

       Callaway报道...

阅读全文>>
2012年08月01日 09:47

洋学位吃香是过去时:学术招聘关键是水平

现在,中国学术单位做招聘的人多半掌握基本原则:以用人单位能提供的条件,获得尽可能好的应聘者。   因为中国的发展,能提供的招聘条件不断提高,对应聘者的要求也提高。   各个单位自然希望得到以其资源能获得的最佳应聘者,水平高低是决定因素。   这几年,国内优秀者申请北大生科院,我们同样招聘了,其中还招聘了毫无海外经历者;国外申请者水平不高的我们并不要。凡获招聘者,我们给予了同等支持、同等要求,不分...
阅读全文>>
2012年07月30日 09:23

谁说中国人缺乏创造性?

叹息中国人创造性低,是因为没有看到创造力高的人。   我不久前讲过约9年前一个中国人做人贩子兜售诺贝尔奖得主的故事(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37&do=blog&id=591474)。   最近两天收到一堆海内外电子邮件,有关北京某高校“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我们姑且称为现代“李傀”)造假的问题,其提交给该校的履历比网上公布的简历造假还厉害,将海外优秀学者(“李逵”)十几篇文章作为自己的文...
阅读全文>>
2012年07月13日 09:13

高考不能代考 科研经费申请不能有偿代写

  ----建议基金委和科技部:杜绝有偿代理申请科研经费   我听过一个比较可悲的消息。这个消息说,我国有些额度非常高的科技经费,国内团队申请得到后,外包给国外的公司。国家本意是国内加强力量,研发出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如果国内团队把因此从国家获得的经费,外包给国外本来就和我国竞争的公司,那么,我们怎么可能有创新?国外公司本来就是我们要竞争,怎么可能给我们可能比它们自己要用的技术更好?实际上它们当然不会...
阅读全文>>
2012年07月11日 08:59

探讨制度性限制和消灭官文化:科教界行政职务到期皆宜公开招聘

众所周知,中国的官文化渗透到科技和教育界有副作用,例如:没有真正的任职评审,任职过长,不能产生最佳人选,等等。   这些问题有难以一时改变的中国文化,也有可以实施的制度性解决办法,其中之一是:科教界的行政职位任期结束前都常规进行公开招聘。   我的北大生科院院长任期将于今年9月到期,坚持要北大组织招聘委员会公开国际招聘,以上是最主要的原因。   有些人来问此事,我给他们拷贝了至少从2011年3月就在博...
阅读全文>>
2012年07月06日 17:40

来函摘要:但愿对号入座人数不要超过3人

2012年7月5日有人通过快递邮件寄给我一些材料, 7月6日收到。    寄信人已经向有关部门的领导投诉一项几千万科研经费评审过程可能出现舞弊的嫌疑。    被投诉者三人:A,B, C。    A为中国比较有名的专家。投诉称A作为经费评审专家,应有关部门邀请评审多个申请,这些申请有竞争关系。A将所有这些申请的评审交给B。    B与A同单位、据称为A的前学生、是多个申请项目中一个项目的参与者。   C为项目总负责人(“...
阅读全文>>
2012年07月02日 14:00

中国社会和学术界:公开批评过少,私下谩骂过多

 

饶毅 刘国松    今天的中国,已有很多进步。不过,虽然我们发展很快,尚存很多问题。以学术界为例,我们还有很多缺点,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是:未形成良性的、建设性的学术争论常规。    我们知道,人类认识真理过程是漫长、曲折的。很多曾被认为是真理的立论,在后来被证明是存在不足、甚至是谬误的。牛顿的经典力学被爱因斯坦推翻和限定,是众所周知的例子。而常规的科学研究,更是需要一个健康的、建设性的学术争论氛围...

阅读全文>>
2012年06月11日 14:00

中国科技体制改革与海归

中国科技体制改革与海归

 

(2012年6月2日下午,北京大学教授饶毅做客第54期文汇讲堂,主讲《海归能推动中国科研改革吗?》,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部副总裁鲁白受邀出任对话嘉宾,文字整理发表于2012年6月8日《文汇报》)    我在美国工作22年后回国,除了已经强调的归属感外,也因为对中国的远景有信心。但对近期,我和很多人一样有诸多担忧。作为科学研究者,我担心中国科学的基础不够坚实。    1 科学值得大家关心    1978年初,我上大学前...

阅读全文>>
2012年06月06日 11:59

急功近利和SCI害中国的一例:中国科学投资迄今主要刺激外国经济

 

科学对国家经济的影响有长期和短期两种。    长期来说,科学需要一定规模、需要质量特别好、需要坚持,终将对国家经济提供实际、且较为全面的推动。    短期内,科学研究可以通过对仪器、试剂的需求,刺激局部经济。国际上一些仪器公司规模可以很大,如年销售三十多亿美元、雇员上万、从pH仪起家的老牌Beckman公司,和年销售约九亿美元的新型仪器试剂公司、雇员上万的Life Technologies;也有很大的试剂公司(如年销售...

阅读全文>>
2012年05月06日 09:07

科学和教育改革的基层尝试:五年北大生科发展格局构建

 

我于2007年9月起任职北大生科院,总的体会是院系是改革的有效切入点。院系可以充分应用教育部和学校已有政策、加上一些新政策,在现有体系中坚持原则就能推动改革。北大生科院的改革部分基于具体情况,但有些也许可推广。

 在学院已有积累的基础上,近五年来主要推动了体制机制、教育培养、资源配置和文化氛围等四个方面的工作,以体制机制改革为核心,标本兼顾,与国际上多年行之有效的标准看齐,搭建学院新时期的框架,提...

阅读全文>>
2012年04月03日 08:37

一心两用

在 过去,中国主要是不了解世界的人讲科学家的时候,常把他们描绘成不食人间烟火,至少是个个专一做科学。到今天,中国对科学家的了解早已超过中学生的水平, 不过,不时有人抱怨我写博客,我觉得挺奇怪,好像他们不仅觉得有权告诫我如何生活和工作、而且认同过去中学生水平对科学家的理解。

我 直接了解的中外科学家,一心一用的并不多,不过除专业以外各人的爱好不同。国外科学家业余爱好很多是体育、音乐方面,国内看书、喝酒...

阅读全文>>
2012年03月28日 15:27

中国的磨练(1)

虽然我现在成了全国主要大学的生科院院长中最年长者,以前常偏年轻且缺乏成年期在中国工作的经历,第一次参与国内工作经受没想到的冲击,算是一次人生的磨炼。    从这种磨练中看到,中国体制和文化的影响,对个人在中国的工作、对中国的实质发展,造成很高的成本。    这种磨炼,对人们在国际上做科学、在国外生活,基本毫无意义。也许可以说,改革中国科学界和改变中国现时文化不良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何时中国学术界的...
阅读全文>>
2012年03月28日 15:26

说和做

何时“说”,何时“做”,可以非常明确。
 

自己可以做的范围,自然是做。自己掌管的行政和资源,自己的教学,自己的实验室,都只要做好工作,无需多说。
 

不过,在中国有很多掌控行政和资源者做的很少、做的不对,这样,有可能出现:做好的与没做的、做不好的看不出差别,至少从外界看来。
 

也许,以后考虑,有些可推广的事情,需要有时说说。
 

自己不掌控的,而知道情况、并知道应该怎么做的,如果人家实在无理而...





阅读全文>>